張燕平 周甜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種植牙是一種目前臨床上經常見的口腔修復方法,是指將種植牙齒種植到缺牙齒的區域的牙槽骨內,等待種植體與牙槽骨生長密合后,在將修復體鑲嵌到種植體上,從而完成缺失牙齒的修復。種植牙手術具有固定性好、創傷小、美觀等優點深受患者喜歡。種植牙的效果好壞與口腔醫生技術操作有關外還以優質的護理有著密切的關系。病人在接受種植牙手術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出現緊張,恐懼和不安等情緒,會間接的影響手術的效果。在對病人進行優質護理后盡量滿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求,能有效的緩解病人焦慮狀態[1]。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隨機選取
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到我院進行人工種牙的84例病人,隨機將病人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病人中男性病人為20例,女性病人為18例,觀察組病人年齡在16~4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31±3.6歲。對照組病人中男性病人為26例,女性病人為20例,觀察組病人年齡在14~4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29±4.2歲。兩組病人的年齡、文化水平、家庭背景體積工作收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5)。
1.2 方法
現在我們醫院所采用的種植系統多為瑞典Noble和瑞士ITI兩種種植系統,一般情況下病人需接受二次手術,病人牙的種植大約半年的治療時間才能徹底完成。在廣泛的臨床使用中種植牙技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但由于很多患者對這門技術缺乏了解,特別是在對從開始種植牙齒到牙齒修復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問題、手術的成功概率及手術可能花費的費用等情況都缺少必要的認識,使得病人大多是以一種擔憂、恐懼的心理來進行的就診和咨詢。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求醫護人員要耐心細致地與患者交流溝通,還要詳細講解我院所使用的種植手術的全過程,以及種植手術的成熟技術,對手術成功的病例也要多多介紹,從而病人對種植牙有清晰的認識,以消除病人的顧慮,提高病人對我們的信任,病人才能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病人手術后需要壓迫止血來有效止血,同時醫護人員要提醒病人輕咬棉球30分鐘以上,并盡快給予病人冷敷,以減輕病人牙齒周圍局部腫脹疼痛的癥狀。告知病人術后冷敷時間不可超過48h。若48h后種植部位仍腫脹疼痛明顯則囑咐病人改為熱敷。病人手術結束2小時內禁止進食避免傷口溢血,2小時后方能食用高蛋白、高營養溫熱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可以有效幫助傷口愈合,但同時也得注意不能食用過熱過硬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接受手術24小時以內患者不允許刷牙和漱口,切忌不可吸吮傷口以防止傷口破裂滲血。正常情況下術后病人常規服用抗生素3-4天,若疼痛明顯無法忍受,建議適量服用止疼藥。在恢復的一周內要求病人漱口需含著稀釋過的濃替硝唑漱口液,同時要維持口腔的衛生清潔,尤其是手術傷口部位及時清潔,避免口腔傷口感染。手術過后大約10天可以拆線,拆線時醫護人員要觀察患者傷口的愈合情況。拆完線后若無特殊情況囑咐病人正常飲食,規律生活習慣,避免熬夜等導致抵抗力下降的不良習慣,給予種植體與牙槽骨生長密合的最佳身體狀況。待種植手術后3-4月預約病人來院復查并進行義齒修復部分。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C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明顯低于觀察組病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臨床滿意度38例為77.55%。住院時間為5.6±2.3d;觀察組臨床滿意度46例為93.88%。住院時間為3.9±1.1d。
3.討論
我們醫院為種植牙患者的種植手術各個過程提供全方面的圍術期舒適護理,醫護人員都要求具備著優良的交流溝通能力,能夠做到較好地了解每個患者實時情況,且要對口腔疾病有關聯的醫療知識和護理知識掌握的較為透徹,從而才可以作好患者的心理工作[2]。由于我們的精心,細心,愛心,耐心的護理,病人焦慮不放心的情緒得到明顯的緩解,同時他們的心理壓力也有所減輕,使他們可以抱著最佳心態來接受治療。我們的護理不僅極大地減少了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應程度,而且強有力地增強了患者機體抵抗力,即術后減少感染的機會,從而有效地增加了種植牙手術的成功幾率,這充分說明了我們“以人為本”的優秀的護理理念以及我們堅持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的舒適感的信念。舒適護理要求醫護人員堅持職業道德,具有愛心、耐心和同情心,盡力滿足病人以達到生理、心理、社會舒適以及安全需要[3]。
參考文獻;
[1] 李春英.舒適護理在種植牙圍術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4):162-163.
[2] 白樺.舒適護理在種植牙圍術期的應用價值體會[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5):263-263.
[3] 王英,王艷,劉文靜等.舒適護理在種植牙圍術期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7):114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