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是豐富的,在今天依舊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為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馬克思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思想主要從個人和社會兩個出發點出發對于其思想進行探析。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個人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2
一、理論思考的出發點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在社會中,主要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然還包括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或之前,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中,由于階級的對抗性所導致的的社會關系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束縛,這種社會關系對于人的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造成異化和自我異化。這種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尤為明顯,成為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解決壓迫,而且對于文藝復興以來對于人權的踐踏。
作為偉大的哲學家和革命家,作為對于現代性問題的觀察者和思考者,馬克思對于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這一反思和批判反映在馬克思對于社會與個人的關系的思考上。“在現代制度下,如果彎腰駝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發展和加強等,使你更有生產能力更有勞動能力,那么你的彎腰駝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肌肉運動,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你的精神空虛比你的充沛的精神活動更富有生產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虛就是一種生產力。”這是可怕的,這是對于無產階級的工具化,是對于人的否定。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人發生了異化,人不再作為目的而存在,而成為手段,成為實現他人目的的手段而已,人成為“物”
人被工具化。人有“你”的存在轉變為“它”,成為客體性的存在。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會所存在的社會關系造就了人由人到物的轉變。在資本主義時代以來,作為現代性問題的主要表現,人的物化問題,物對于人的壓制,人向物的轉化,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關心問題的重要方面。對于人與人間的關系,構成了人與社會關系的主要內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矛盾主語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的沖突與對立。
“一些人靠另一些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數得到了發展的壟斷權而另一些人多數經常地為滿足最迫切的需要而進行斗爭,因而暫時即在新的革命的生產力產生以前失去了任何發展的可能性”在一些人眼中他人成為自我滿足的條件,在資本主義社會,甚至絕大多數人的權利與自由成為為極少數人的需要所犧牲的代價,從資產階級最初最臭名昭著的圈地運動,到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社會生產,人們的權益成為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工具。這種關系反映出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之間的對立。在社會與個人層面,建立在人與人的關系基礎之上,這種關系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成為馬克思社會個人思想的重要思考出發點。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或經濟基礎之上的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在不斷地反思與追問的基礎上,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馬克思作為哲學家,易敏感的思維思考著“人與社會”的關系,其理論具有立足于社會現實,尋求理論進路,馬克思希望實現和復歸人的主體價值,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這也是我國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努力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理想的要求。
二、現實的個人
人是社會構成的基礎,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由每一個具體的人構成的。人與社會關系的理論起點和基礎是個人。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人與社會思想的基點事現實的個人。對于人的正確把握和理解是馬克思個人社會思想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基礎性概念。對于人的解釋,既存在一般生物學上的解釋,也存在將人進行抽象的界定,并沒有把握實質。馬克思認為只有對于什么是人進行準確而完整的理解,從現實的具體的人出發,并以此作為思考的基點,才是哲學真正具有人的價值。現實的人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在此基礎上人與社會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社會歷史觀的重要內容,并且人與社會在最終的理想社會中實現統一。
在馬克思對于現實的人的基礎上,馬克思認為個人是社會的主體和目的。
(一)個人是社會的主體
關于社會與個人的關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社會的存在實際上是作為主體的人與自然界統一。這種統一是二者之間本質上的一致性。在馬克思之前的社會學家和思想家很容易將社會作為與現實的個人的對立性存在來理解。這也正是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進而馬克思認為基于現實的個人而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并不是虛幻的存在,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是在否定任何不依賴于現實的人的基礎上而存在的一切東西的,而對于社會的認識,馬克思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現實社會存在只不過是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產物。脫離開現實的人的社會社會不存在的,是虛化的。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社會的主體,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整個社會的歷史就是人最為主體而存在的歷史構成的。而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其剝削的社會本質是對于現實的人的壓迫,在資本主義社會和之前封建、奴隸社會,社會作為共同體存在都是階級剝削的工具,社會已經脫離于個體而成為少數人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社會造成了人的缺失和人的異化。馬克思認為,要想實現無產階級的自由,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要對于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推翻,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從而實現無產階級的自由與解放,或者每個人的自由與解放,使現實的個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共享社會所提供的的條件。恩格斯曾經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對于這一狀態進行過闡釋,經過無產階級的革命,作為現實的人的存在,人終于重新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既成為社會也成為自然界的主人,當人這種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人的異化也會隨之消散,人重新作為自己的主宰,自己成為自己的所有者。
(二)個人的自由發展
“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現實的人成為社會的主體和主人,實現自我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馬克思對于社會個人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沒有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會有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或者說社會的發展。這一思想本質上依舊是依賴于人是社會的主體這一思想前提的。一切人就是指社會,個人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內容和前提,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正是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三、社會是手段和條件
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一方面承認個人的社會主體地位,承認人是社會的主體和主人,需要個人的全面額自由的發展。另一方面,在邏輯上,社會對于個人的影響和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對于個人的價值在哪里,一方面,社會成為個人發展的手段,社會為個人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社會也成為個人的目的“作為手段出現的東西則成了目的”。
(一)社會是個體發展的手段
社會成為個體發展的手段,關于社會或者共同體或者集體的作用,馬克思認為“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消滅,而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并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集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根據這句話,我們分析馬克思對于社會問題的思考,在馬克思看來,在特定的條件下集體作為個人全面發展的手段而存在,因為在集體中,個人的力量能夠得到最大化,人與人之間的聯合是能夠實現的。社會或者集體作為手段而存在是一種現實的考量,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個人無論從物質還是在能力上都是有限的,人需要社會,在社會中人們之間通過聯合可以實現個人的強化,彌補自身的欠缺。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要想推翻強大的資產階級的統治,無產階級必須聯合前來,甚至是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從而真正實現自由和解放。正如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中說:“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私有制。”
(二)社會發展促進個人發展
“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是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直接交往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都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馬克思通過這句話想要表明什么觀點呢,其實很簡單,在社會發展以個人發展之間可以說是相互在促進的,社會的良好發展對于個人的自由發展能夠起到促進作用,這也是馬克思的親身體會。社會為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例如個人發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的保障,人身安全的保障等等。個人的發展實際上是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楊玉昌.個體的社會和社會的個體———對個體主義和人類解放的思考[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作者簡介:董金璐(198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