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晶 馬欣 張家蔚
【中圖分類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中醫養生是以預防為主,講究陰陽平衡、天人相應。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隨著近幾年中醫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養生保健。
1.養生的綱領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與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觀點相一致。
養生對外要外避邪氣,對內要恬淡虛無、內養精神。那如何能做到恬淡虛無呢?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知足常樂,要懷有一顆豁達坦然的心、不患得患失,放松精神、舒緩壓力,增強適用環境的能力等。
2.養生的法則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記載:“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原因在就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本篇提出了養生的法則—順應自然、養正辟邪,合理踐行、適中有度,保護胃氣、充養氣血,按時作息、怡養神氣,勞逸結合、保重精氣。通過踐行養生的法則,可以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對后世中醫防病保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四時調神的養生之道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中說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生命的本源于陰陽二氣的運動,生命活動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通,所以養生必須要順應自然—以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規律,人要養生就要遵循四是陰陽的變化規律,從精神情志、起居飲食等方面,做到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養生方法,以調暢情志、防止疾病的發生。
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內經》中“天人相應”養生思想的具體運用,體現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春夏自然界陽氣升發,人體代謝旺盛,氣血趨于表,陽氣蒸騰于外,形成陽盛于外而虛損于內的生理特征,因此保護機體的陽氣尤為重要。秋冬季節,自然界的陽氣潛伏,陰氣上升,人體陽氣亦隨之收斂潛伏于內,形成陰居于外而虛損于內的生理狀態,需要顧護體內的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1]。
4.以母為基,以父為楯的生命觀
《靈樞·天年》言:“以母為基,以父為楯。”《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說明一個人的體質來源于父母,如果父母身體虛弱,則子代稟受于父母之氣不足,出現稟賦不足,偏陰偏陽[2]。人體生命的形成不僅僅是胚胎的形成,伴隨胚胎發育時就已經有神的產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說明了人體的形成說明了神的重要性,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形神俱備才會形成人。父母精血盛衰與后代的先天稟賦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該理論為后代優生優育、養生保健中重視腎氣的保養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語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也與中醫所強調的“治未病”的精神相一致[3]。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當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4]。在當今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也呈上升趨勢[5],我們要總結先人的經驗,從《內經》的養生之道中獲益,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延年益壽。
參考文獻:
[1]陳志光,李佩遠.漫談中醫養生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08(14):117-119.
[2]黃滿玉,郭艷幸,高書圖等.《黃帝內經》中的體質學說及臨床價值[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2-75.
[3]和中浚,羅再瓊.孔子修身養德與中醫養生[J].中醫藥文化,2010(4):30-34.
[4]王琦,李英帥,劉銅華.《黃帝內經》的體質養生思想[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10):2199-2202.
[5]楊裕華, 王際莘. 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J]. 遼寧中醫雜志, 2008, 35(10):1487-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