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鋒
【中圖分類號】R4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概述: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經常在夜間間歇啼哭,或持續不已,甚至通宵達旦,而白天如常,謂之夜啼,民間俗“哭夜郎”。多由于脾寒,心熱,驚嚇,食積等引起。
【病因病理】
1、寒邪困脾:嬰兒稟賦虛弱,脾常不足,至夜陰盛。脾為陰中之陰,寒邪內侵,脾寒乃生,寒邪凝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入夜腹痛而啼哭。
2、心經火盛:乳母孕期恣食肥甘,或過食烘烤之物,使胎中受熱,結于心脾,或邪熱乘于心,心火太盛、內熱煩燥,或肝膽熱盛而致。
3突受驚嚇:小兒神氣不足,心氣怯弱,神不守舍而驚惕不安,或目視異物,或乍聞異聲,暴受驚恐,神志不守而散亂,心神不寧而夜間驚啼不眠。
4、乳食積滯:嬰兒乳食不節,內傷脾胃,運化功能失司,乳食積滯中焦而胃不和。胃不和則臥不安,因而入夜啼哭。
【臨床表現】
1、寒邪困脾:夜間啼哭,神怯困倦,四肢欠溫,食少便糖,睡善俯臥,痛時收腹,啼聲無力,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脈沉細,。
2、心經火盛:夜間啼哭,喜仰臥,面赤唇紅,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哭聲高亢,見燈火啼哭愈甚,便秘尿赤,舌尖紅,苔白,脈數有力。
3、突受驚嚇:夜間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心神不寧,睡中易醒,神氣怯弱,驚惕不安,面色乍青乍白,緊偎母懷,脈象與唇舌多無異常。
4、乳食積滯: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噯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脈滑。
【治療】
治則養心健脾、鎮靜安神。
處方補脾經300次,清心經,清肝經各200次,揉小天心100次,揉外勞宮200次,摩腹3分鐘,揉臍2分鐘,按揉足三里1分鐘。
方義清心經,清肝經,按揉小天心能養心安神,平肝鎮靜;揉外勞宮,補脾經,摩腹、揉臍,按揉足三里健脾助運,補益氣血。
加減偏于寒邪困脾者加推三關100次,揉中脘、天樞各1分鐘,以健脾溫中。
偏于心經火盛者加掐心經3-5次,清天河水,退下六腑各200次,以清熱降火。
偏于突受驚嚇者加掐十宣、老龍各3-5次、搗小天心10-20次、捏脊3-5次,以安神寧志。
偏于乳食積滯者加清胃經,清大腸各100次,拿肚腳3-5次,推下七節骨200次,以消食搗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