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
[摘要]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互聯網+”概念,高校老師的工作、教育理念及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也必將受到深遠影響。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給我們的機遇與挑戰,成為高校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付諸實踐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25-02
2015年年初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提到“互聯網+”概念,根據中國教育報記者隨機對全國各地8個省市多所高等院校的調查顯示,目前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在內的部分高校,已經在進行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課堂文化和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改革嘗試。教師的工作是第一線的,實踐性很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更為直接,能夠詳細準確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方法,對學校課程設置和學習的需求等方面的問題。
教學方法需要改變,如老師在課堂上要花大量的語言和精力,可能都無法完整地把3D打印的原理和方法講透徹,但如果通過互聯網,大量的視頻和精美的圖片,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能理解。將互聯網引入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變得更暢通,知識面更廣。
一、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
互聯網上的交流,拉近了師生們的距離,老師不再是保姆型的管理,與學生的溝通更為暢通。近兩年的新生基本上都是95后,思想活躍,接觸的新事物更多,獲得的新資源更豐富,但是管理他們也存在著很多困難。傳統的保姆型的教學,已經不能為學生所認可。學生更多的需要新鮮事物和較為寬松的自由空間。通過互聯網教育,教師可以利用更多的網絡資源和學生進行溝通,也可以從學生那里接收到一些新的知識。
(二)調整課堂角色,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伙伴和指引者
互聯網有優于固定課堂的優勢,它擁有強大的渠道平臺,比如最近推廣的慕課,微課堂,雨課堂等,讓學生好奇的同時,更激發了他們去了解和學習這些知識的欲望。老師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學生對于老師也存在著好奇的心理和崇拜心理,能夠站在同一個角度來看問題。
(三)互聯網的開放性及無時不在的溝通,讓教師的溝通方式更加多樣
互聯網無時不在的及時溝通性也是吸引學生大量使用它的一個重要方面。微博,微信,QQ等方式,讓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更加及時,暢通。面對面的談心可能會存在一些顧慮,但網上的溝通可以借助表情、生動形象的圖片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面臨的挑戰
(一)教師的作用被弱化
互聯網有自己的優勢,但是也會弱化老師的作用。學生可能會凡事都找百度,互聯網的各種資源可以解答學生的疑問。遇事就找度娘,弱化了教室的固定性。學生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答案,就會出現逃課的現象,對于校園的管理產生一些漏洞。
(二)互聯網時代影響學生的判斷力,需正確引導。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學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和負能量的言論充斥著整個網絡,有待學生篩選、判斷,這時老師的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不能簡單地否定互聯網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篩選網絡信息、知識,理性對待互聯網。
(三)盲從性強、削弱學生的責任意識。
互聯網龐大的信息量,其中不乏一些誘惑性的信息讓學生盲目轉發或跟風評論,混淆學生的分辨能力,擴散一些不良信息,這更需要老師進行正確引導,增強學生責任意識作文明的互聯網用戶。
三、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
(一)正確發揮互聯網的互動溝通性
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核心目標,互聯網只是用來變革教育和提升教學方法的技術手段。我們不能過分依賴互聯網的變革作用,在大量未經篩選的互聯網信息涌現之時,我們要積極防止網絡虛假信息、網絡違法、沉迷網絡等不良現象給高校教育造成負面影響。政府及監管單位也需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并加強監管凈化互聯網環境。高校教師應在互聯網時代變被動為主動,讓互聯網的各類信息更好地為教學所用。
(二)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網絡環境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互聯網的信息,不能簡單的一搜了之,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渠道平臺優勢,學會自我甄別篩選,互聯網的資源了利用到教育領域,只要正確對待兩面性,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三)推進學生管理創新
在新生中推進學生管理創新比較理想。新生的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可塑性高,通過管理創新,引導學生正確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利用互聯網的各類信息資源,使單調的書本知識充滿畫面感和真實感。通過這種創新方法,師生可以自由平等地溝通交流,學生可以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意愿,老師也可以更進一步的深入到學生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