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華
【摘要】奧蘇貝爾提出的接受學習是學習理論中一種重要的理論,對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影響極大。這其中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是奧蘇貝爾對陳述性知識學習提出的教學策略。本文通過對原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第三冊課本中《古詩三首》中的《贈汪倫》一節為案例進行教學設計。期待對教師有一些參考價值,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這種學習理論,更科學地運用它們到教學中。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贈汪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含義
接受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D·P·Amube1)所強調的。他認為:“在絕大多數學術性學科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對呈現的概念、原理及事實信息的意義接受學習來獲得教材的。教師應把嚴密組織好的、有順序的、或多或少帶有結論性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從而讓學生接受最有用的材料。”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傳遞給他的信息的意義,以致他們能恰當地將新材料與已有的知識相結合。同時還認為“這種學習在掌握教材中占主導地位”。
所謂“先行組織者”,就是在教新的學習材料之前,先給學生呈現一種引導性材料,以促進新知識與舊知識發生聯系,使新知識易于被同化,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其教學策略有一定的程序:在呈現教材時必須先要呈現一個先行者,然后把下面的內容逐一呈現出來。先行組織者是對包容范圍大、足以容納后繼信息的高位概念的指導性陳述。其形式有三種:概念的定義、材料與某些熟悉例子之間的類比或概括性結論。
按奧蘇貝爾的意見,一節課總是應從一個先行組織者開始。當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的材料之間有潛在的適合性時,有意義的學習最易出現。先行組織者的運用,意味著這種適合性更為可能。使用先行組織者的目的,或者是為學生提供幫助記憶或應用自己已知但從未意識到與舊知識間起著概念的橋梁作用。
二、“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 用——以《贈汪倫》教學設計為例
(一)三維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習本課6個生字,能會讀會寫會理解。(2)能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能在熟讀基礎上背誦課文,能默寫《贈汪倫》。(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并能夠口頭說出詩意,能夠通過合作表演詩意,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學習過程的回憶、朗讀、聯想和表演,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初步掌握古詩鑒賞的方法,并從中感受古詩的形象美、意境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表達力及自我表現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增強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2)在學生體驗李白與汪倫間的真摯友誼的過程中,懂得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認識友情的珍貴。
(二)教學內容與學習者分析
小學階段的古詩學習,由于相隔年代比較久遠,學生對作者生活及寫作背景不熟悉,而且其表現形式精練,語句多為文言文,所以學生學習一般比較困難。因此現行教材一般把古詩的學習分散到小學六年的學習中來解決,學習時一般是分兩階段進行突破。第一階段是讓學生在讀熟基礎上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第二階段則是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體會詩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表現的感情。所以先通過播放歌曲《送別》,讓學生回憶與親人朋友分別的情景,并回想以前學習古詩時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意,然后在理解詩意基礎上,讓學生在表演詩中情境時,切身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是非常珍貴的。學生的理解和體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練習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熟讀成誦基礎上,更好地體會詩的意境,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設計方法
詩歌學習主要圍繞的是作者通過什么樣的藝術手段,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情趣或思想。雖然藝術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情感、情趣或思想也是豐富復雜的,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固定不變的,這也就是“形式為內容服務”這一規律的不變性特點。
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時給學生一個規律性的概念:古詩的賞析就是對其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全面的評價、鑒別和賞析。無疑,這會對學生起到提綱挈領的引導作用。同時,再提供一些有規律性的操作步驟,學生就會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正符合了詩歌鑒賞一類課的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的知識,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建立起一個先行者。然后提供“反復誦讀,聯想比較”方法,通過學生朗讀、師生討論、讓學生表演等方法,層層遞進,真正做到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內化—再現或應用”的全過程,降低認知的難度,提高教學的效率。而聯想和比較也正是奧蘇貝爾學習理論中的“比較性組織者”,它通過比較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類似的或鄰近的知識的異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別性,從而促進對新知識的有意義的學習,保證學生獲得精確的知識。
另外,本課教學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語文學習活動的機會,并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古詩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學習古詩的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語文閱讀活動經驗。
(四)教具和學具設計
多媒體教學平臺、課件、掛圖、學生自制卡片、人物頭飾。
(五)學法:讀讀—想想—議議—說說—背背—演演
(六)教時: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1.播放《送別》一曲,讓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什么。(學生說說自己與朋友或者親人告別時的情景)
原理:此為創設情景,提供學習的先行組織者。學生回憶自己已有經驗,知道送別是對感情深厚情誼的一種表達。給下面在詩中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建立起一個先行者。
2.引導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老師歸納后板書
(1)知詩人,明背景;(2)解字詞,知句意;(3)連句意,明詩意;(4)想詩景,悟詩情;(5)誦詩文,入意境。
給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反復誦讀,聯想比較。
原理:通過回憶以前所學古詩學習方法,幫助理清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提供先行者,并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構建一個新舊知識的結合點。
3.知詩人,明背景
環節1:過渡引入,板書課題。
環節2:釋題,簡介李白與汪倫的關系及寫作背景。(注意 “倫”的讀音及“贈”的意思)
原理: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進一步為學生新課學習、理解作者表達的詩情搭建學習平臺。
環節3:合作議標,目標公布。(多媒體課件展示本課學習目 標)
4.解字詞,知句意
環節1:預習交流,布置自學。
預習要求(多媒體課件打出):
(1)輕聲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并試劃節奏。(2)我讀懂了什么?是怎么懂的?(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畫出來。
環節2:學生先自學,然后分四人小組交流。
原理:讓學生借助提供的方法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5.連句意,明詩意
環節1:聽錄音,劃節奏(多媒體課件打出正確答案)。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環節2:學生根據所劃節奏,讀讀古詩,學生進行比較和評價誰讀出了詩句意思。(多種形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教師隨機指導)
原理:通過搭建起的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反復誦讀是讓學生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式,在讀中讓知識內化在學生的頭腦里,比較是應用了奧蘇貝爾學習理論中的“比較性組織者”,通過比較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類似的或鄰近的古詩朗讀知識的異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別性,為后面活動創造條件。
環節3:學生匯報所學情況,教師隨機指導理解詩意。
環節4:小結后,讓學生說說全詩意思。
6.誦詩文,入意境
環節1:學生感情朗讀詩句,總結中心。
(1)中心思想(多媒體出示填空,學生總結)。
(2)學生討論解釋詩句的方法,學生匯報(多媒體相應打出拆、釋、整、補連)
環節2:反復朗誦,學生表演,體會情感。
(1)學生自由吟誦。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2)多媒體出示課本插圖,學生想象兩人對話及心理活動。(3)學生四人小組自由組合,自由扮演。(一個旁白,兩個演員,合作試演)(4)互演互評,師小結并獎勵。
環節3:小結質疑。
(1)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可引導學生談學習古詩的一些方法)(2)以前我們學過李白同樣是寫送別的哪首詩?它的寫法和我們學的這首詩有什么不同?(《別董大》,寄托的景物和修辭手法不同)
原理:通過聯想和表演,應用奧蘇貝爾學習理論中的“比較性組織者”理論,為學生知識的再現搭建舞臺,加深對詩意和詩情的理解,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7.布置作業
收集有關送別的詩;根據詩意及想象,畫出詩意圖。
參考文獻
[1]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M].佘星南,等,譯.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94.
[2]郅庭瑾.從發現學習到研究性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