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劍萍
【摘 要】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工具,學好語文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做起。閱讀能力關系到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關系到語感的養成,關系到語言情感及境界的體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下“真”功夫。
【關鍵詞】閱讀 文本知識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8
新課標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變成了課堂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進一步的加強。作為引導者,教師如何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成為語文教師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反思語文文本知識的形式和內容,不難看出,在小學階段,語文閱讀知識主要讓孩子們懂得自然界的大美之情,人間的大愛之美、社會生活的美好與憧憬,無論那一塊知識都源自于生活本身。因此,閱讀其實就是讀生活本身。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孩子們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三真”。
一、“真”讀
小學階段的閱讀素材大多都屬于名家經典,對于孩子三觀的培育具有基礎性作用。在引導孩子們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真”讀原則。所謂“真”讀指的是在選擇閱讀素材方面要“真”,互聯網時代孩子們所能觸及到的閱讀素材良莠不齊,教師作為引導者在為孩子們篩選閱讀素材時,一定要將真善美的文章篩選出來,要拒絕假丑惡。不同學齡段的孩子對文本的認知程度有所不同,教師在引導孩子們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興趣等因素制定閱讀計劃,引導孩子們展開閱讀。小學(1—2)年級的孩子,適合以群學的方式展開閱讀,讓孩子們通過大聲的朗讀體會寓言、童話、故事中的情節和主人翁命運的變化,讓他們愛上閱讀,對語言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孩子們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引導孩子們關注字、詞、句的結構和含義。讓孩子們養成從閱讀的文本中查找、勾畫、描述關鍵信息的習慣。由于小學(1—2)年級的孩子比較感性,不適合長時間的讓孩子們閱讀文字性的文本,這樣會讓他們對閱讀產生倦怠,可以適時的讓孩子們觀看視頻、聽音頻、看圖畫等素材,讓孩子們較為直觀的體會自然界、社會、人生的大美。
“真”讀還體現在對閱讀素材的理解方面。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有些網站、平臺對于國學經典進行毫無道德底線的惡搞,各種假丑惡的社會現象時時污染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作為教師要結合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理性的對國學經典給出符合原著的解釋。孩子們在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應引導孩子們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理解文本知識,而不能斷章取義。
二、“真”查
小學階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動貪玩,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有時老師給他們布置的閱讀作業常常會被忘記。因此在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時一定要做到“真”查。所謂“真”查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要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要有耐心,良好的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可靠保障。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隨著提高的。對于1—2年級的小學生,教師要幫助和引導孩子們完成閱讀作業,通過聽、說、讀、寫、練學習方法,去培養孩子們對于閱讀活動本身的理解,讓他們逐漸的愛上閱讀,愛上語文課。對于3—4年級的小學生則要結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去組織孩子們的閱讀課。應及時的給孩子們布置閱讀,所布置的閱讀作業篇幅不能過長,主要以趣味性素材為主。在孩子們閱讀的過程中,應引導孩子們做好讀書筆記,將重點的詞句摘錄出來,并引導孩子有感情的朗誦經典作品。對于5—6年級的小學生的學生則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堅持每天都要給學生布置不同的閱讀作業,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檢查。二是要對已學的閱讀素材進行及時的梳理和整合。對于孩子們已經學習和掌握的閱讀內容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及時的鞏固復習。三是要讓孩子們懂得閱讀的意義。在平時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類活動課,不斷豐富活動課的內容。可以以活動的形式讓孩子們將自己閱讀的文本知識展示表演出來。提高孩子們演講、語言表達的能力。四要經常查問、查看孩子們閱讀積累本。指導孩子們養成寫讀后感和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并要求孩子們對于經典段落和詞句要熟練背誦。
三、“真”改
閱讀對于孩子們的學習和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是一件簡單是事情,需要教師的付出艱辛的努力。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看到有些孩子閱讀習慣不好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對于閱讀越來越沒有興趣,最好對語文課產生了厭學情緒。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時授課的過程中要及時的觀察和了解孩子們的各種習性。尤其是對于小學1—2年級的學生一定要細心引導。對于孩子們在閱讀中所出現的種種不良的習慣和表現要耐心的予以矯正。
剛開始由于孩子們不認識字,對于拼音掌握的也不是很好,需要老師逐字逐句去教,對于孩子們讀錯的字詞句應通過生詞本、活動課等方式予以解決。譬如: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的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名字叫《小公雞和小鴨子》,是一篇童話。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先讓孩子們齊聲朗讀課文,然后讓孩子們描述公雞和鴨子各自的長相。教師將鴨子和公雞的圖片打到多媒體上讓孩子們認真的辨別長相。結合圖片,說說是怎么認出他們的。老師提醒:“他們長得不一樣。嘴:小公雞尖嘴,小鴨子扁嘴。腳:小公雞腳趾分開,小鴨子腳趾間有蹼相連。”第二步用轉轉盤的方式讓孩子們掌握本節課的生詞,這時,有些孩子分不清楚他、它、她三個字,盡管老師認真細致的一一做了講解,可是有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三個字的區別。需要老師更進一步的進行拓展練習。第三步再閱讀了解課文的大致意思。讓孩子們帶著生字詞再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帶問題聽讀課文,不僅可以在整體上感知全文,還能讓學生學會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大量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孩子們的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且不可好高騖遠,更不能拔苗助長。對于孩子們在閱讀中所犯的錯誤,所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的加以更正,不能用懲罰代替教育,用反反復復的練習替代教師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