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杉杉
[摘要]滿族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間,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也是一個漁獵的民族,相較于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滿族知識文化相對薄弱,與傳承千年,博大精深,自成體系的漢文化不可同日而語。清代國家政權一旦建立,統治者便急于學習底蘊豐富的漢文化來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素質。漢族古典小說作為文學作品包含著一定的哲學、道德、宗教等價值觀念的內容,作家總是希望通過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把這種價值評判傳達給讀者,以期望與讀者達到價值觀念上的共識。本文從文學的認識功能方面來探究滿譯小說的文學功能,使用滿文翻譯的漢族古典小說可以使滿族人更好地了解漢族人,深入全面感知漢文化,一方面提升本民族的素質。因為通過文學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到漢族文化的風姿、風情和風貌,而通過歷史的表達方式,又可以看到漢族文化的悠遠、深厚和多元。
[關鍵詞]滿文翻譯;漢文化;價值觀念
一、開闊人民眼界
《元史》中曾這樣描寫女真部落,“無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以射獵為業”,元代時期的女真族還是以散落的部落形式居住,直到明朝時期才逐漸定居下來,相比于經濟基礎強大的漢族來說,女真部落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同樣由于沒有文字也決定了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不會很高,其文學主體是以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等為主的口頭文學。女真部落人民由于文化、地理等原因與外界溝通較少,信息相對閉塞。直到后金勢力興起,經濟快速發展,迅速加固的經濟基礎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來匹配。滿族統治者深知原有的知識文化水平遠遠不夠,于是便開始了向漢族文化學習的熱潮,一方面為了吸收優秀文化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為了提高滿族人民文化素質,緩和滿漢之間的矛盾,這是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中最明智的選擇,也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
優秀的漢族古典小說內容豐富,涵蓋范圍廣,從官場浮沉到市井生活均有詳細的描寫,讀者從小說中便可知一個微觀的漢族社會,通過閱讀古典小說,滿族人民領略到漢族精彩紛繁的社會,這大大開闊了滿族人民的眼界。通過閱讀漢族古典小說,滿族人民知道除了捕魚狩獵還有陶瓷美器;除了揚鞭騎馬還有娟娟絲綢。
二、提高社會禮儀
時值滿族入關,滿漢文化交匯的大時代之下,漢族文學對滿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滿族吸收學習漢文化,尤其是通過閱讀用滿文翻譯而來的漢族古典小說更是打開了滿族人民新的大門,漢族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滿族人民。從努爾哈赤時期起清代統治者就開始閱讀漢族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康熙帝也受其影響深知古典小說中蘊含著的漢族傳統儒家思想,深知“仁義禮智信”對統治中原,教化百姓何其重要。康熙帝也是努力向漢族文化學習,受漢族文化熏陶并能夠運用漢文寫作的最出色的帝王作家。
現如今人們往往通過歷史書籍、宮廷劇等方式來了解滿族,從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清代宮廷等級森嚴,制度苛刻。的確,從清代記載宮廷的一些實錄來看,清代宮廷制度嚴明,甚至有些紀律不近人情,但是這都是清朝人關之后的宮廷情形。而出了宮闈,出了朝廷,滿族社會的規范并沒有完整地建立起來。滿族入關,大批滿族人民遷居中原,之前以騎馬涉獵為主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并沒有調整過來,市井居民并沒有形成整套的行為規范,除了政府的管治,滿族人日常接觸到的漢族人的行為方式,閱讀的漢族書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教育教化的作用。
隨著漢民族歷史的發展,漢族精神文化也隨之發展,到清代已經形成精神文化體系相對完善的局面。漢族是傳統的宗法社會,等級制度非常嚴苛,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一套尊卑分明,長幼有序的思想體系,包含著關于思想方式、表達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一系列宗法觀念,并反過來規范漢族人民的行為。漢族古典小說處處體現著長幼有序,人倫綱紀的思想,滿族人民閱讀古典小說耳濡目染地學習到這種宗法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滿族人民子弟的行為方式。
漢族古典小說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等博大精深的漢文化,這有利于規范人民行為,穩定社會局面。文學作品并不像法律教條那樣僵硬地約束著人民的行為,文學作品是一種情感上的感化,作家表達的感受、理解、價值觀通過文學作品傳達給讀者,并對讀者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價值觀念產生影響,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滿文譯本作為意識形態勢必會影響到讀者的心理,觀念,行為,滿族人閱讀漢族古典小說了解到漢族人的觀念行為,這有利于改變或形成一種共同的社會風尚,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穩定社會秩序。
三、引領作家創作
一個民族要想學習另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字就成為了最直接的媒介,兩個民族的作家文人通過文字進行溝通交流。清朝初期,滿文翻譯活動能夠如此大規模的展開,一方面離不開統治者的重視,同時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滿族作家對漢族古典小說的喜愛,這是主動性的學習,是出于對漢文化的欣賞和崇敬之情,滿族作家在看到優秀的古典小說時很想把它介紹給滿洲人民,那么翻譯活動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正如昭褳在《嘯亭雜錄》中所述:“上雖厭滿人之襲漢俗,然遇宿儒耆學,亦優容之。”可見滿族對于漢族文人和漢文化的尊重。
清初受漢文化影響并發展成獨具自己風格的作家要首推納蘭性德,王國維評價其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的文學成就與他滿洲貴胄的身份,喜好結交漢族詩人的愛好有關,與他身處滿漢文化融合的背景有關,亦與他喜讀漢族典籍小說有關。納蘭性德著有《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夕夕長如塊。但似月輪終皎沽,不辭冰雪為卿熱。無奈鐘情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這首詞中的“不辭冰雪為卿熱”就出自漢族古典小說《世說新語》中的典故,《世說新語》主要記錄魏晉時期名人軼事,也可以說是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選集,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是優秀的漢族經典古典小說集。《世說新語一惑溺》中寫道:“茍奉倩婦病,乃出庭中,自取冷還,以身慰之。”這是指茍奉倩的妻子生病發熱,茍奉倩為了給病中的妻子降溫,任憑風雪吹向自己,然后用冰冷的身體去降溫。又如《木蘭花一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這首詞中的“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采用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典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以這個題材為主題的小說、詩篇更是眾多。納蘭性德使用凄美的愛情典故來抒發對愛情的無奈,由此可見納蘭性德的創作深受漢族古典小說的影響。
還有被稱為“滿洲文學之開,實自公始”的鄂貌圖,是最早使用漢文寫詩作文的滿族作家之一,精通滿漢文義,也是文學翻譯家。《雪橋詩話》中說道:“嘗燕馬通以讀書,尤好為詩”這意味著鄂貌圖已經開始接受成體系的漢文化教育。古典小說是漢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典小說對鄂貌圖成為文學大家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著名的詩集《北海集》中就包含許多古典小說的典故。而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宗室作家高塞不容忽視,高塞為皇太極第六子,他與諸皇子領兵打仗,軍功卓著不同的是,高塞喜歡過著恬淡閑適的生活,長期居住在遼東醫巫閭山中,過著詩詞歌賦花酒茶的神仙日子。昭褳身為天潢貴胄,雖然在仕途上不算得志,但是文化成就非常高,昭褳善于吟詩作文,喜讀史傳之書,對漢文古典小說更是深有研究,昭褳對古典小說的分析非常獨到,從滿洲貴族的角度解讀漢文古典小說,筆觸辛辣,一看便知是精讀之后的見解。清代滿族文人和一些上層社會的貴族常常以結交漢族文人為樂趣,雖不免有附庸風雅之嫌,但是也催生了一批優秀的滿族文學作家,無論在詩詞、小說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