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摘要]文章以《導游業務》課程為例,闡釋了在“轉動課堂”背景下對課時分配、實訓項目設置、教學方法引入及教學組織方式等方面進行的實踐教學改革。
[關鍵詞]導游業務;實踐教學;改革
導語
實踐教學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已是業界共識,但對于開設“中職本”(“中職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入本科”的簡稱)旅游管理專業的地方院校而言,其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除了要突破旅游管理普通本科教學長久以來“重理論輕實踐”的認識局限,還要面對生源結構復雜、中職與本科課程設置重復等一系列挑戰。本文以渤海大學金融與商貿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組織《導游業務》實踐教學時面對的問題及進行的改革為切入點,拋磚引玉,與學界同仁共同探討完善“中職本”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路徑。
一、“中職本”階段組織《導游業務》實踐教學面臨的難題
(一)學生方面
1.生源構成復雜,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
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中職本”旅游管理專業的生源構成要復雜得多。以筆者所在的渤海大學金融與商貿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除大部分來自于對口專業的中職學校外,班里還有少部分高中沒讀完中途轉入中職的學生以及大學預科班的學生。這三類學生的專業基礎也是參差不齊。后兩類學生在進入本科之前,基本沒接受過專業的實踐訓練。即便在第一類生源中,來自導游和酒店管理兩個方向的中職生的專業基礎也有明顯差別——酒店管理方向的學生對《導游業務》課程知之甚少;而導游方向的學生不僅系統學習過這門課程,經歷過相應的實踐教學訓練,而且每年都有超過10%的學生在入學前已經從事過導游帶團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在同一個課堂中,如何設計實訓內容才能通過實踐教學讓全體學生的專業技能都得到訓練與提升成為執教者面對的一大難題。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對實訓的任務目標理解膚淺
相對于普通本科生,中職本學生整體呈現出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知識遷移能力弱、創新能力欠缺等特征。在《導游業務》的實踐教學中,中職本學生在解讀教師布置的實訓任務時通常做不到自覺關聯其他課程的有關內容,也很少將之與相關的旅游行業動態結合起來,如果教師沒有在實訓初始階段分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與思維引導,那么諸如“模擬導游”“旅游故障處理”等實訓項目將仍停留在小品展演的膚淺層面,學生相應的導游從業技能也無法通過實訓活動得以培養和提升。
(二)師資方面
本科階段的“雙師型”教師在指導實踐上沒有表現出對中職教師的明顯超越。開展“中職本”教育的地方普通高校中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很少,多數教師都止步于“雙證”層面。就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很多專業教師都持有導游資格證,但在業余時間兼職導游工作的就很少。由于教師對真實的導游工作缺少了解,在實訓項目的設置上就難免出現紙上談兵的傾向,所以對于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一部分中職生來說,本科教師設計的實踐教學環節明顯缺乏吸引力。即便是聘請旅行社經理人或資深導游進課堂,但是因次數有限,功效甚微。多年來,各旅游院校普遍采用聘請旅行社管理者、資深導游到學校承擔部分《導游業務》實踐教學任務或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工作,以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但由于這些職業經理人、資深導游精力有限,很難像專業教師那樣精心設計講座的結構與內容,導致講座演變為個人帶團經驗的分享會。此類真實、鮮活、案例生動的講座固然有它的價值所在,但如果講座的水準一直停留在這個層面,幾次活動下來,學生的熱情勢必減退,畢竟現在獲得信息的渠道豐富,多關注一些導游方面的大V博客或微信公眾號即可得到類似的內容。
(三)硬件設施方面
多年來,《導游業務》的實踐教學都沒能從根本上擺脫實訓場地不理想、情景模擬不真實,實踐教學效果差等問題的困擾。開設“中職本”旅游管理專業的地方本科院校雖然都設有導游模擬實訓室,但相對于中職階段的旅游專科學校,這些本科院校的模擬實訓室普遍乏善可陳,現有設備不僅數量少而且陳舊落后,不僅影響了實訓教學的真實性,而且降低了那些來自于教學設施先進的中職院校的學生對實訓活動的參與熱情。
二、“轉動課堂”背景下的《導游業務》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一)“轉動課堂”教學模式提供的教改便利
“轉動課堂”是渤海大學依據地方性綜合性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照6:4的比例將課堂分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中60%的學時用于教師精講,其余40%的學時用于師生互動與學生練習;而第二課堂則專門用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能力訓練。整體統計下來,理論上可用于實踐教學的時間已經超過全部學時的50%。
就《導游業務》的課程設置而言,多數院校主要采取“2+1”、“2+2”、“3”和“4”等形式。“2+1”和“2+2”是指在周學時中每2學時理論課搭配1學時或2學時實訓課。“3”和“4”形式是指每周課程設置分別為3學時或4學時,不突出實訓課,更側重于理論教學。相比之下,“轉動課堂”教學模式不僅為“中職本”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持,而且在學時分配上也給予了極大的便利。
(二)“轉動課堂”背景下的《導游業務》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1.調整課時分配
《導游業務》本就是一門偏重實踐的專業基礎課,旨在經過課程學習與訓練使學生具備導游帶團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從業素養。對于學生而言,教材內容不難理解,但如果缺少仿真度高的實踐教學訓練,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就會成為他們難以突破的瓶頸。鑒于此,在學校“轉動課堂”的教學改革背景下,我們將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時進行了分配,例如《導游業務》總學時68學時,理論講授24學時,課內實踐16學時,課外實訓指導12學時,集中答疑16學時。理論部分精講教學大綱中的難點、重點及學生理解上易產生混淆的內容;課內實踐用于指導學生在實訓室及專業教室進行實踐;課外實訓用于指導學生在校園、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及條件適宜的景區進行實訓;集中答疑則用于解答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的疑惑、旅游真實案例分析及進行實訓前的針對性指導。進過上述調整,增加的實踐學時既滿足了學生多場地、多批次演練的需求,也化解了教師缺少計劃內學時進行實訓指導的尷尬。
2.整合實訓項目,擴充實踐教學內容
以往的《導游業務》實踐教學因受時空條件的限制,校內實訓內容往往局限于實訓室或校園導游講解,校外實訓多是旅行社實地觀摩,教師能夠提供給學生的訓練項目不僅數量少而且也無法保證學生的單獨操練頻次。當“轉動課堂”為我們提供了課時便利后,增加實訓項目得以順利實施。“旅游故障處理”“游客個別要求的處理”等章節,以往通常只能以“案例法”來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現在我們已經將它們全部納入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真實的景區、場館通過實操來提升其相關技能。
此外,針對大部分學生在中職階段學過本課程、對課程內容體系基本了解的現狀,我們在實訓項目的設置上打破了章節界限,將旅游故障的預防與處理、游客個性化要求的處理等章節的實訓內容穿插到模擬導游帶團實訓任務中去,這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模擬導游真實性不足、表演性過強的矛盾,還可以解決以往實訓中一個人扮演導游賣力講解,其他人充當游客無所作為的分工弊端。
3.引入“欣賞式探詢”,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
針對中職本學生的群體特征,在實踐教學中除了綜合運用“情景模擬法”“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等方法外,我們還側重使用了“欣賞式探詢”法。
欣賞式探詢(Appreciate Inquire)是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庫柏里德提出的一種組織管理方法。這里的“欣賞”即認識到他人或我們周圍世界蘊藏的“閃光點”;肯定過去與現在的優勢、成功和潛力;同時通過大量的激發性探詢,使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共同創造未來的進程中,從而實現積極的組織變革。
中職本學生雖然文化基礎薄弱,不愛思考,易產生挫敗感,但其身上同時具備活潑外向、愛展示自我,社會實踐經驗相對豐富等閃光點。當我們能夠以欣賞的眼光去關照他們的性格與從業經歷,在實踐教學中將那些有過帶團經驗的學生培養為“教學小先生”,這些學生就會成為《導游業務》實踐教學環節的核心人物,也會進一步激發其他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熱情。實踐證明,我們選拔、培養的“教學小先生”在歷屆的《導游業務》實踐教學中都發揮了示范、引導、組織等積極作用。
4.豐富實踐教學的組織方式
(1)校園實訓模擬與真實場景演練相結合
沒有真實的場景,就很難模擬出真正的導游活動。因此除了在模擬導游實訓室及專業教室進行實訓教學外,根據抽簽結果我們組織學生分批前往遼沈戰役紀念館、錦州市博物館、渤海大學校史館以及錦州北普陀山、筆架山等風景區,在實地觀摩專業講解員、導游員完成講解及導游的全過程后,小組成員再討論設計實訓方案,最后在教師的陪同下再次前往景區景點進行導游帶團模擬訓練,并拍下視頻。實踐證明,真實的場景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實訓活動的重視程度,而且因為現場常有計劃外的情況出現,對學生的應變能力也是很好的考驗。
(2)利用網絡平臺,增進旅游從業人員與學生的討論互動
利用網絡溝通實時、便利的特點,我們動員了錦州及沈陽地區從業經驗豐富又有傳授熱情的領隊、導游及經理加人我們的微信朋友圈、QQ討論組,鼓勵他們定期在組內分享自己導游工作中遇到的真實案例,教師則利用集中答疑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提升其舉一反三的能力。
結語
突出應用性是“中職本”旅游教育區別于普通本科旅游教育的本質特征。目前的改革只是涉及了實踐教學的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等,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實踐教學過程質量管理、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等領域還有很多問題亟待后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