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浩
[摘要]如果政府在社會熱點事件和突發事件中的不作為就會使得政府公信力喪失、政民關系的緊張錯位,進而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之中無法自拔。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以民為本”、“為政以德”、“以信為本”等優秀政治思想,值得政府借鑒學習如何去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遠離“塔西佗陷阱”。
[關鍵詞]塔西佗陷阱;政府;論語;誠信
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著名的西方政治定律“塔西佗陷阱”,“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可謂不嚴重。”另一方面,我國經歷了很長一段片面強調“唯經濟論”、“唯GDP論”的時期,且國民的思想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又多是“假、大、空”。人與人之間為了私利,可以一再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線,欺騙、作假等行為的盛行,再加上網絡技術的推波助瀾,一時間整個社會充斥著虛假信息,不知道誰的話可以信,誰的話不可以信。在公眾的正義譴責之余,認為這些都是社會道德缺位造成的,開始紛紛呼喚道德的回歸。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得到一致認同,儒家經典之作《論語》再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縱觀《論語》,其中不僅記錄了大量的教與學思想,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思想。有后人評價孔子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位古人無法比擬的。誠然,部分政府部門已經出現陷入“塔西佗陷阱”的癥狀,“亡羊補牢,尤遲未晚”,《論語》中的“以信為本”、“以民為本”、“為政以德”等政治思想,對政府具有可借鑒性的意義。
一、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弊端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與社會公眾在互動交往中產生的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能夠帶來普遍服從和普遍尊重的公共性力量,其表現為政府具有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公信力是政府的生命,政府一旦喪失公信力,就會身陷“塔西佗陷阱”,此時無論政府說的話是真是假、辦的事是好是壞,都會被認為是在說假話、辦壞事,都會遭到社會公眾的質疑和批評。
其實,政府一開始是被公眾“神化”的,有困難找政府,沒有政府解決不了的問題,公眾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結果一些政府的不作為、官員的貪污腐敗使得公眾對政府失望、政府公信力受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信力受到損傷,導致公眾對權威的不信任和對負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斷提高,甄別真偽的意識受到削弱,久而久之,除了對政府的不信任,與政府有關聯的專家和主流媒體也被列入社會公眾的信任黑名單。
(一)不信任政府。對政府的不信任主要有:不信任官方數據,認為數據造假;不信任政策,認為政策的受益者是政府;不信任行政行為,認為政府權力的濫用。
(二)不信任專家。對專家的不信任主要表現在一些熱點事件之后,不信任專家所謂的專業解釋、辟謠。專家一度被戲稱為“磚家”,社會公眾認為專家是聽命于政府,“拿政府錢,替政府說好話”,其言論毫無權威性和真實性可言。
(三)不信任主流媒體。過去人們偏執地認為主流媒體一定是準確無誤的,而現在“主流媒體的話一般要倒過來看”觀點,給主流媒體造成一定的信任危機。當人們發現主流媒體在熱點事件報道上也會經常出現錯誤信息,公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轉而信任小道消息。不信任主流媒體的主要原因是“服務政府”,認為主流媒體是政府的“喉舌”,只為政府利益而“說話”。
二、“塔西佗陷阱”下的公眾行為
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后,仍然不采取任何行動,長此以往,一方面是公眾則會對政府的評價大打折扣,對政府的信任度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導致公眾對政府評價固定化,尤其是每每“事”起,公眾的最先反應是質疑政府的應對方式和誠意,質疑官方發布的權威信息,質疑專家和主流媒體的專業解釋和報道,公眾輿論“一邊倒”。公眾的行為背后其實是有規律可循,可以歸納為:
(一)歸責慣性。公眾認為政府是萬能的,一旦公眾利益受到損害,都慣性地歸因于政府,認為這一切后果都是政府的不作為造成的,而事實往往并非如此。把屢屢出現的食品安全、醫療藥品安全、樓房安全、交通安全等問題,因無良商家和逐利者以及市場某些無序環節造成的種種“亂象”,都慣性地歸因于政府。
(二)意見集合性。“塔西佗陷阱”現象不是個別人、少數人的意見,而是相當多的社會公眾的意見集合,并且這種集合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而其中少數人歪曲事實或為了個別人自身的利益,刻意把政府行為“妖魔化”,干擾社會公眾對政府的客觀評價,從而把公眾意見擴大到一種共識的對立面,加重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誤解和不信任。
(三)刻板成見。一般是指人們對某事物持有固定的觀念和印象,并在一段時期內直接影響對該事物的客觀評價。最常見的就是民眾在還沒有確切了解政府行為好壞與否的情況下,直接給政府“貼上”不信任標簽。
這些公眾行為給政府帶來巨大的挑戰,如果政府不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失望的公眾將會以消極態度對待政府的一切作為。當信任不再,質疑成心態慣性,政府只能陷入“塔西佗陷阱”泥沼無法自拔。
三、在《論語》中尋找解決辦法
“過也,人皆見之;更之,人皆仰之。”(《論語·子張》)正本清源,有錯不怕,糾錯是大。解決“塔西佗陷阱”問題,唯有政府先行一步,不斷提升自身的公信力,遠離“塔西佗陷阱”。
首先,“以信為本”。“以信為本”是政府維系自身的信譽基礎,是強化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政府的行政行為受到公眾質疑時,政府有義務讓公眾了解事情的過程和真相,而不是想辦法去隱瞞事實和欺騙公眾,甚至存在一些政府及其官員采取權力高壓來保證公眾的“和諧穩定”,殊不知,強權下的穩定總是搖搖欲墜的,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和危機。政府諸如此類的行動幾次后,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蕩然無存,政府必定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甚至會激發群體性的政民沖突事件。子日:“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官員一旦失信于民,其后果不僅僅是公眾對該官員的不信任,而是政府信任關系的破裂。
其次,“以民為本”、“大道至簡”。“居敬而行簡,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論語·雍也》)“居敬”就是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先要在內心敬畏人民,把人民的事當事;“行簡”就是不要用太繁多的東西來擾民,做到“事不煩而民不擾”。但是“行簡”也不能“太簡”,太簡就過于簡慢、怠慢,那就沒有法度了。“以民為本”就是衡量一切政府工作的標準和“法度”,要求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都以公眾利益為本,把人民放在首位。“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日》)言下之意,無民何來的物質(食)和禮節(喪、祭)。“有權不可任性”是“以民為本”和“大道至簡”的必然訴求,手握公權者要審慎用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可肆意妄為。
最后,“為政以德”、“以德輔身”。《論語·為政篇》開篇就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言以蔽之,日“德”。一方面,政府要“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目前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時期,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把這里的以德治國理解為為政以德,即以道德原則來治理國家。政府也應以道德原則來管理社會,而不是依靠強權壓迫來管理社會,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已經充分證明,強權壓迫不能換來政府的持久維系,唯有依靠公眾的信任與忠誠才能保證政府持久存在。另一方面,“以德輔身”。政府公信力的提高離不開每一個政府工作人員的個人德行的提高,“為政以德”必然要求政府工作人員“以德輔身”。《論語·為政》中除了論為政之道,還有論為孝之道。百善孝為先,孝為仁之端,試想一個官員連最基本的道德素養都沒有,何談為政以德?“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顏淵》)官員的個人德行直接影響社會公眾對政府的評價,當下某些官員不能“以德輔身”,做出一些有悖道德的齷齪之事。如公款旅游、包養情婦、生活腐化,甚至欺壓民眾,與民爭利,表面上打著“為民謀利”的旗號,背地里卻是權錢交易。在如此氛圍之下,一旦“導火索”冒出火花,那么政府與公眾之間必然會出現劍拔弩張的危險格局,甚至會演變為武力沖突。
四、結語
政府因為公信力的喪失而陷入“塔西佗陷阱”,深感“塔西佗陷阱”的成本和影響是巨大的,遠離“塔西佗陷阱”必須不斷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信,尤其是公信力,像極了晶瑩剔透的白玉,丁點兒瑕疵都會纖毫畢現,且經不起磕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鞔,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信”是自古以來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金科玉律,古往今來的有識者,對此莫不深知。當誠信變成一種奢侈品,這對于一個國家的管理來說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由于信任缺失及其不斷的蔓延,使得社會矛盾頻發,各種負面沉淀的不斷累積帶給社會的“沉錨效應”,使得社會關系中的信任度不斷下降。西方政治定律中的“塔西佗陷阱”可以在中國寓言“狼來了”和典故“烽火戲諸侯”中找到與其同樣的寓意,但寓意背后的教訓是深刻的。政府公信力關乎國家存亡與人民福祉,我們絕無理由不認真對待。這么淺顯的道理,相信政府應該心知肚明,而現在問題解決的關鍵是政府要主動地培育和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尤其在今天媒體發達的網絡時代,公信之“玉”的細微污濁與裂痕,在微博、微信等主流互動平臺的推波助瀾之下,很有可能被放大為難以彌補的“破窗效應”,令政府機關及公職人員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而無法自拔。因此,對于政府如何遠離“塔西佗陷阱”而言,一字日之“信”,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