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偉??
摘要:本文主要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分析,并探討了培養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意義與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物流管理 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102-01
隨著電商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量明顯增加,同時物流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對于行業發展十分重要。“工匠精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當今社會人才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何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雕琢產品時精益求精,對產品精雕細琢,力求完美,是以熱愛工作為前提,在現代社會,可以將“工匠精神”總結為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的精神以及認真嚴謹的工作狀態,為一種職業道德。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工匠精神”這一名詞,自此各大企業對青年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希望:除了要掌握足夠專業的技能外,同時要具備做人的基本素質,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堅持嚴謹、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實現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堅持以“工匠精神”為新的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使學生充分重視個人道德素質與職業道德的培養,從而更好地滿足就業需要。
二、培養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學生“工匠精神”的對策
物流行業歸屬于服務業,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流行業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物流公司成立,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明顯增加。與此同時,客戶對物流行業的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工作人員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中保持服務質量成為行業內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強化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是指導學生在投身行業工作時能否產生依戀感與歸屬感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工作,更能夠帶來成就感、忠誠度、事業心以及向上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強化職業認同感,使學生能夠熱愛并且愿意投身到工作中去。作為新時代的新人類,“95后”為高職院校的主要構成,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激情與好奇,然而也更加追求即時利益,面對的誘惑更多。[1]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方向主要為行業一線,需要的成長周期較強,同時工作量大、任務繁重,社會認同度較低,因此將職業認同感與“工匠精神”相結合就更加重要。學校可以邀請優秀畢業生、在行業內獲得較大成就的同學到校進行交流與演講,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在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主動培養嚴謹、精益求精的學習與工作態度。
(二)突出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工匠精神”
實踐出真知,因此教師除了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同時要增加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領會貫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教師可以項目化與信息化結合的方式,通過分組的方式,為學生設置不同的任務,在任務完成后互換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不同任務的過程中了解到物流管理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并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在任務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及表現進行點評,對于“工匠精神”的運用以及符合這一精神的行為進行點評,針對性地講授,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
(三)校企聯合,為學生提供實踐“工匠精神”的場所
實訓基地能夠使學生更加真實、全面地接觸到物流管理的內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發現問題并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實踐這一精神。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校企聯合,通過實訓場所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同時可以聘請企業內工作經驗豐富、工作態度積極的人員到校任教,通過企業專家的教學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2]高職院校也可以指派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去實踐學習,不斷提高教學的專業技能,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引導作用。
三、“工匠精神”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學生的重要性
當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物流企業的崗位不斷增多,除了倉儲管理、采購管理、運輸管理與配送管理等傳統職位外,同時新增了客戶服務及信息技術等,面對的客戶群體更加復雜,客戶的要求也更加豐富,人們更加重視服務的質量。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工匠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服務質量,促進企業的發展。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個人素質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在就業后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
四、結語
工匠精神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方面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有助于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更好地就業,因此高校在教育培養學生時要充分地發揮引導作用,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洪波,馬立權.高職院校培育塑造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8):110-112.
[2]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 職教論壇,2016(16):21-2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