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師與學生能夠正確、合理、高效地使用它,會讓教師與學生收益頗豐的。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少教師沒有準確把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地位,濫用、誤用現代教育技術,造成了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傷害,不得不引起重視。鑒于這種現狀,本研究對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時需要關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希望對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忽視語感培養與文本教育
(一)誤區分析
通常我們回憶在學校的時光時,總是念念不忘那瑯瑯的讀書聲,在語文課堂上,總會聽到全班大聲地朗讀詩歌、文章,在那瑯瑯的書聲中,我們聽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闊,看到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精彩,當我們讀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時,心底會隱隱地失落不安,當我們讀到“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時,會感到天空明朗了起來……這就是朗讀的魅力,那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體會,不需要豐富的想象力,不需要足夠的閱歷,就是那文字的魅力,通過聲音的力量傳遞到每個學生的身上。原來記憶最深的并不是我們死記硬背的文章,而是那充滿歡聲笑語,晨讀或課前扯著嗓子喊出來的文字。這便是我們對文字最初最直接的感知,“語感”在語文學科中的應用不僅僅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更是需要培養“語感”來協助完成。
在半年的教育實習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僅是詩歌的學習,在高中語文作文課堂上,一些優秀作品也是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過沉靜的文字讓讀者產生共鳴更是不易,一些情與理是很難用圖片來表現的,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讀出“情”,悟出“理”。
現代教育技術善于把文字變成圖片,化抽象為具體,但是情感是需要通過讀者的閱讀與朗誦才能走進心底的,哪怕是通過圖片展示,也是需要讀者反復賞析,才能有所感悟的。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永遠都是語文課堂上的主角與經典,是現代教育技術中的音像媒介永遠替代不了的。
但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目前的高中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不僅僅是電子書籍、網絡小說大大沖擊了紙質書籍的問題,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直接為學生呈現相關的畫面、優秀作品,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學生的思路在開始就受到了暗示引導和干擾,寫出的作品中規中矩,思路相似,沒有創新。
(二)原因分析
語文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的。語文作文教學既要教會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還要培養學生對于文學以及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前者注重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后者注重培養理解和鑒賞能力。而語文作文則是對這些能力的檢驗。
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組合,更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比其他學科更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和模糊性。思想性是指語文教學不能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教學,更應該學習體會與表達文字下隱含的思想,是對于學生的思想上的指導與引領。情感性是指,在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主要學習的就是品味文學作品和創作,這都離不開文章,而文章的靈魂則是情感,不管是像李白一樣豪放的情感,還是曹雪芹那樣曲折隱晦的情感,突出的都是一個“情”字,學生得會品“情”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模糊性是指,在文學作品的賞析方面,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孔乙己,因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程度、性格等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會不同。
所以,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語文學科的特點,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既不能死板地運用,也不能頑固不化不肯接受,要靈活運用。
二、淡化情感交流與教學個性
(一)誤區分析
在語文作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激烈地討論哪一個用詞更美,教師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手舞足蹈。學生認真地交流寫作心得,在探討中碰撞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這是我們理想狀態中的語文作文教學課堂。仔細回顧優秀教師的教學課堂,不難看出,都凝聚了一個“活”字。優秀的教學課堂不是以死板的教案作為目標,而是把心思用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如何巧妙科學地引導學生思考上。
新課標要求教師們要進行角色轉變,從控制課堂變成引導學生思考,啟發鼓勵學生創造。語文作文教學更是需要個性化,需要創造力,一名優秀的教師在上課前,一定是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的。語文作文課的備課不單單是指書本上的知識準備,更多的是教師在上課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課堂上努力營造適合這節課的氛圍,用自己飽滿的情緒感染到周圍的學生。只有這樣,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才能夠進入情境,真正實現生生、師生互動。
好的語文作文課堂,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師在作文教學的課堂上一味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播放名家錄音代替教師示范朗誦,用電子屏幕展示來代替教師蒼勁有力的板書,學生無法在錄音和屏幕中感受到教師的情緒,無法被帶動,無法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教師寫板書時的時而蒼勁有力、時而如涓涓細流,教師朗誦時忍不住的嘆息、激動的顫抖的聲音,這些流露情感的點點滴滴都是現代教育技術課件所不能代替的。
而在現代教育技術泛濫的語文課堂里,有些教師卻毫不猶豫地丟棄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優點,利用簡單便捷的現代教育技術,代替豐富多彩的語言魅力和富有感染力的粉筆字,結果卻適得其反,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缺乏了教師個人魅力和教學個性。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錯誤的主要原因是語文教師還是缺乏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了解,沒有真正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性,并且很多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課件這一技術還不過關。制作課件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最基礎、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很多教師不能夠準確掌握這門技術,筆者通過教育實習、教育見習等教學實踐了解到,許多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連背景色和字體顏色的搭配都會出現問題,學生看不清或者被五顏六色的課件吸引,影響課堂效果。這是最低級的錯誤,每一個認真系統學習過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生都不會犯的低級錯誤。還有部分教師太過于信任網絡課件,不會針對自己的課堂制作相應的課件,而是一味地下載范本,簡單改一改內容就收為己用,甚至有些教師并不進行修改,直接拿過來使用。
對于年輕教師來說,技術大部分不是問題,許多年輕教師也會花很多精力精心制作課件,或者其他視頻輔助教學,但是部分年輕教師過于依賴現代教育技術,甚至認為,沒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堂就不是完整的課堂。甚至一些教師,在作文課堂上全部用課件來完成,把優秀作品復制到課件上,由學生依次朗讀,將傳統的“教師不斷講”變成了現代的“課件不斷放”。教師變向的偷懶式的假改革,使語文作文教學越走越差,現代教育技術的加入,并沒有提升語文作文的教學質量,反而成了教師偷懶的“幫兇”。所以,教師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時,也要注重情感交流與教學個性。
三、固化教學流程與學習方向
(一)誤區分析
教師在課堂上是引導者,但是并不是硬生生地牽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全班幾十個學生更是不容易掌控的,這正是真實課堂所考驗教師能力的地方,這不僅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量還要集應變能力、觀察能力、引導能力于一身,并不是提前設計好的生硬的課件能掌控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太過依賴預制課件,在課件展示過程中,教師要隨著課堂的不同情況靈活改變。一成不變的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受到了課件的限制,教師也不知不覺地故步自封跟著課件走,有些教師在公開課或者評選課時,為了避免緊張或者突發事件,把課件預設得滿滿當當的,有許多心理暗示或者暗中牽引著學生順著教師預設的方向走,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思維也打不開,并不能夠真正學習到知識。
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文學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模糊性,語文的寫作更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才吸引人,靈感這種東西連作者自己都無法控制,它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又怎么能是預制課件能控制的呢?因此,我們展示范文、提供資源是拋磚引玉,而不是代替學生的手和腦。
一些教師讓學生在網絡中進行所謂“自學”,然而網絡資源過大,學生對電子技術的掌握又很熟練,很容易避開教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只有準確地熟練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才能夠幫助學生擴寬思維想象的空間,才不會使學生偏離自主學習的方向。
(二)原因分析
上述不良現象的出現,與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定位不明確有關,還與教師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力不足有關。
大部分教師經過進修學習,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日常維護有了一定了解,也能夠正常使用計算機。但是,現代教育技術并不是一門簡單地教計算機操作的學科,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要學習基礎的計算機應用程序,更主要的是計算機與教育的整合。這就要求教師針對語文作文教學的特點,針對自己教授班級的學生特點,針對自己的教學風格、習慣等,有選擇性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傳統教學和現代化教學磨合的時期,一些教師已經習慣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但是大部分教師依舊選擇傳統教學手段。由于缺乏制作課件、整合網絡知識等基本能力,有些教師上課時候根本不用課件,為了應付檢查大多數是用網上下載的現成的課件,然而不加修改或者修改不當的“別人的課件”并不符合自己作文課堂的內容。
一些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當學生請教如何篩選需要的信息等問題時,教師往往憑借自己的經驗告知,殊不知,這種草率的不系統的回答可能會錯誤的引導學生。教師是成年人,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更多的閱歷,能夠正確地選擇網絡的信息,學生則不然,網絡信息復雜多樣,不加看護地放任學生自主學習,很容易使學生偏離自主學習的方向。教師只有熟練地操作預制課件,熟悉課件的特點與功能,才能夠將現代教育技術“為我所用”,才能夠讓自己的作文課堂錦上添花,而不是被課件牽著鼻子走。
總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時,不能盲目抄襲網絡上的資源,不能過分依賴,更不能拒之門外。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讓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成為語文課堂的左膀右臂。
參考文獻
[1] 付秀珍,郝秀文.從國外作文理念看我國寫作教學的缺失[J].晉中學院學報,2010(4).
[2] 鐘紹春.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理論和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7.
[3]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王也,女,1993年生,滿族,遼寧丹東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學科語文專業,在讀研究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