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億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文豪雨果的長篇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著作之一。從“原型批評”的角度來看,《巴黎圣母院》帶有《圣經》中的一些文學元素,本文將從替罪羊形象、U形敘事結構、愛與救贖主題以及善與惡的主題著手,探析小說中的圣經文學元素。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圣經文學元素;原型;替罪羊;U形敘事結構;主題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認為,人類的無意識心理不僅有個人自童年起的經驗,而且積存著許多原始的、祖先的經驗,人生而具有一種“種族記憶”,“種族記憶”的實體就稱之為“原型”。“原型是文學中交際的意義單位,是構成人類整體文學經驗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它們體現了人類集體的文學想象,因而在文學中反復出現,可能是‘一個人物,一個意向,一種敘事定式,也可能是‘一種可從范疇較大的同類描述中收取出來的思想”。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窺見《巴黎圣母院》中的圣經文學元素。
一、替罪羊
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讓他把兒子以撒作為燔祭,當亞伯拉罕準備宰殺以撒的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出現,指示他以羔羊來代替以撒,于是牧養無數人的羔羊被宰殺。此外,還提出了“原罪”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在伊甸園里偷吃禁果,違背了上帝的旨意,造成了原罪。因而,替罪羊這個原型意象隱射的意義是雙重性的,首先,替罪羊本身隱喻著一種替人贖罪的崇高感,其次,替罪羊是一個具有“牧養人類”行為的高尚形象,所以,它應該得到上帝的庇佑。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達就是這樣的“替罪羊”。副主教克羅德為了得到埃斯梅拉達,指使卡西莫多劫持她,使得卡西莫多被捆在廣場上,奄奄一息;由于埃斯梅拉達和腓比斯的曖昧關系,克羅德預謀殺死她,卻誤傷了腓比斯,埃斯梅拉達被貴族當成兇手審判關押。在《圣經》的規定中,只要懷有好色、奸淫、殺人等惡念便是有罪的,克羅德身為神職人員,在心理和行為上都觸犯了戒律,而他的犯下的罪卻由善良的埃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代他承擔,故而二者成了代人受過的替罪羊形象,而最后埃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的愛情得到了成全,二者的崇高得到了認可,至此,“替罪羊”原型完整地呈現在作品中。
二、U形敘事結構
“背叛之后是落入災難與奴役,隨之是悔悟,然后通過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當于上一次開始下降的高度。……我們可以把整個圣經看成一部‘神圣喜劇,它被包含在一個這樣的U形故事結構之中”。圣經文學在敘事情節的安排上表現為一種“失真—尋覓—回歸”的模式,“人的天真—失真—復真、犯罪—懺悔—受救贖(復活)”都是這種模式的典型形態。創世紀之初,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園、在荒野建立異教城市、天降洪水建造諾亞方舟表現了人類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淵,以色列人先后在亞伯拉罕與摩西和約書亞的帶領下前往應許之地、而后重建神殿則是人類的回升;猶大因為錢財而向猶太人出賣耶穌,并虛偽的獻上猶大之吻是其人性的墮落,后來幡然悔悟并自殺,這是其人性的回升。克羅德原本是一個善良的副主教,“他悒郁、穩重認真,學習勤奮”“在神秘神學造詣上能與教堂神父論英雄,在倫理神學方面堪與教規神父論高低,在經院神學領域,能與索邦神學院的博士論長短”;在瘟疫后,父母遺留下年幼的弟弟,十九歲便成為一家之長,“以全副身心去關愛他的小兄弟”。在遇見埃斯梅拉達之前,克羅德無疑是一個學識淵博、心地善良的形象,這是他“墮落”前所具有的高度,在遇見埃斯梅拉達之后,儼然變成了人性的背叛者,他指使卡西莫多去劫持埃斯梅拉達是第一次墮落;舉刀刺殺埃斯梅拉達,致使埃斯梅拉達冤枉入獄、在審判席上對無辜的埃斯梅拉達橫加莫須有的指責,這是第二次墮落;在卡西莫多將埃斯梅拉達救回教堂后,他更加肆無忌憚,脅迫埃斯梅拉達順從于他,這時他的墮落已經達到了“底部”,而最后他將死時的那聲哀鳴:“啊!這就是我曾經愛過的一切!”則是他人性的回升,這一句哀鳴表明了他對黑暗教會的控訴,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追悔,由此,他的人性又回歸到“頂點”。
三、主題
(一)愛與救贖
《圣經》中,耶穌是上帝的化身,為了傳教布道、拯救世人,他把自己送上了十字架,甚至在受難的整個過程中不停地為迫害他的人開脫:“上帝,請您原諒他們,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這種博愛的、獻身的精神在《巴黎圣母院》中有著深刻的體現。卡西莫多被捆在廣場上暴曬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埃斯梅拉達為這個曾經劫持過她的丑八怪送去救命的水,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喚醒了卡西莫多內心的善意,卡西莫多得到了救贖;在流浪詩人甘果瓦被乞丐王朝戲弄時,埃斯梅拉達主動獻出自己,這和耶穌將自己送上十字架的行為遙相呼應。
(二)善與惡
“從哲學上講,上帝與魔鬼就像生活中的善與惡一樣緊密聯系。”人生來就具有原罪,卻有著追求、向善的心,因而,人的善惡不能簡單地下定義,這和雨果的“畸形靠著優美,丑怪與崇高相鄰”是不謀而合的。在小說中,克羅德雖然作惡多端,害死了埃斯梅拉達,但他的博學、對弟弟無私的愛和對卡西莫多的撫養的善舉是不可抹殺的;卡西莫多因惡行被懲罰,卻在埃斯梅拉達的救贖中完成了向善的轉化。耶穌的博愛與埃斯梅拉達的博愛都達到了使惡向善的目的。
四、結語
《巴黎圣母院》這樣一部弘揚人性真善美、抨擊教會黑暗的小說,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它深刻體現了雨果的人文思想與高超的寫作技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星,同時,在西方圣經文化的影響下,小說中又呈現出一些圣經文學元素,使得小說更具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陳會亮.圣經與中外文學名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
[3]邱永旭.《圣經》文學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