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交媒體和通信工具的普及,家校之間的溝通愈加便捷;由于教育意識和人才意識的提升,家長越發主動地想要參與學生的學習,都迫切地想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監督者和陪伴者。但是家長參與的頻次是否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呈現正相關呢?本文將試圖分析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行為表現,以及過度的家長參與給學生學習和學校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家長;過分參與;行為表現;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一、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背景
(一)人才觀念和教育意識的普及
“望子成龍”的觀念古已有之,今況愈甚。眾所周知,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大學教育的普及,使家長們意識到:教育資本是大部分人自立于世界的基石,直接影響將來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
(二)家庭狀況的改善
1.家庭收入狀況改善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家庭收入狀況有很大改善。家庭總收入的增長為教育支出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本文提到的有關家長參與的培優班、補習班、興趣班等都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而家庭收入的增加為家長參與學生學習提供了物質保障。
2.家長的受教育水平提升
隨著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知識儲備日漸豐富,教育意識愈加濃厚。很多家長本身成長于教育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競爭的殘酷性,所以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狀況非常關心。
3.家庭子女數量減少
家庭子女數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家長在每個孩子身上教育時間的配額。一般來說,家庭子女數量與家長參與時間成反比。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家庭子女數量驟減,家長分配給每個子女的時間會大幅度增加。
二、家長過度參與的內涵和行為表現
(一)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行為表現
1.家長參與的內涵
王艷玲在其研究中明確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扮演了撫養著、教育者、觀察者、監督者、決策者、評價者、學習者等多重角色。所以,從廣義上講,家長在孩子發展的各階段和各方面的參與,都屬于家長參與的范疇。
從狹義上講,家長參與是指家長對學生學習和學校管理工作的參與。本文取其狹義。
2.家長參與的行為表現
(1)學校管理和教師教學
“家長會”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一種傳統形式。但是隨著社交媒體和通信工具的普及,家校之間的溝通愈加便捷。很多班級都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建立了“家長群”。
(2)課后作業
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學生家庭作業的輔導和課外練習的補充。小學生在完成課外作業時對家長的依賴性最為顯著。新課程改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補習培訓
現如今,各種課外培優班、補習班五花八門,有課外補習班、培優班、特長班等班級類別。學生家長出于各種目的對這些補習培訓的課外班趨之若鶩。家長成為學生參與課外補習的質量和數量的主要決策人之一。
(二)家長過度參與的內涵和行為表現
1.家長過度參與的內涵
過度參與,是指家長的參與形成對學校的威脅,挑戰學校專業教育機構的地位,阻礙正常的教育秩序;家長的參與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2.家長過分參與的行為表現
(1)完美的作業
為什么說學生完美的作業是家長過度參與的表現呢?很多教師反應學生的家庭作業都很“完美”,但一考試就會暴露很多問題。這是因為很多家長習慣于直接糾正學生的答案或者代替學生思考直接告知正確答案。適度的指導可以的,但是直接代勞就是矯枉過正了。
(2)全方位的交流
受社交媒體、通信工具的影響,家長和教師的交流以及家長間的交流體現出隨時性、隨意性、全面性的特點。家長隨時隨地可就想了解的問題咨詢老師,也可以隨時隨地在家長群眾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校和教師往往站在全體學生發展的角度上制定相關教學和管理的規則。
(3)夜以繼日的努力
不僅是學生日以繼夜的努力,現在的家長高頻度地參與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管理。所費的經歷可以說絲毫不少于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家長們時時緊盯學生成績的波動和學生的行為表現,還和學生一起奔走于各類補習班之間,甚至出現全程旁聽的家長。
三、家長過度參與學生學習的危害
(一)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布置家庭作業的初衷是讓學生復習鞏固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養成舉一反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作業則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收集資料的能力。如果學生一遇到困難就求助于家長,就錯過了很好的自主學習機的機會。
(二)加大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和精神壓力
家長發表意見和建議的隨意性和隨時性給教師增加了工作負擔和精神負擔。教師不僅要在家長群中及時回復家長的各種信息,還要時常和到訪的家長面談。不僅要處理教學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還要對經常游說于學校和家長之間,試圖增進雙方的理解,會給教師造成精神上的壓力。
(三)影響學校的教育效果
學生過度依賴補習班,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錯失了系統學習知識的機會。在補習班養成的不良行為(例如講閑話、不尊重教師等)會帶到學校課堂上,不利于學生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正規學校的教師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的教學管理方法。而且對學生來說,學校的教師更具權威性和示范性,更有利于養成學生的良好行為品質。
作者簡介:向月,女,1992年生,湖北省漢川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