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優美、高雅、華麗是肖邦圓舞曲的代名詞,肖邦圓舞曲因為獨特的創作風格而有別與普通的圓舞曲,由于其節奏變化復雜,所以并不像普通圓舞曲一樣適用于實際的舞蹈。本文以b小調圓舞曲Op.69-2為例,對肖邦《圓舞曲》的音樂結構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肖邦;《圓舞曲》;音樂結構
一、肖邦圓舞曲的特點
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可將肖邦圓舞曲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第二類是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而在第二類的抒情詩式的圓舞曲中,往往可以發現類似瑪祖卡舞曲般的節奏,這是由于肖邦始終保持著濃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調的緣故。瑪祖卡舞是肖邦時常看見的,這是波蘭農民們力圖在朝氣蓬勃的盡情歡樂中忘掉他們生活中的艱苦時跳的一種農村舞蹈。其節奏是每一小節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們把腳后跟咔嗒一聲碰在一起時加強了一拍。肖邦的圓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對比較簡單,內容也較為通俗易懂,所以為一般人所喜愛,但由于肖邦是鋼琴詩人,所以在彈奏肖邦圓舞曲的時候,重點就需要彈奏出那種詩一般的味道。
二、作品的創作背景
肖邦作為19世紀波蘭民族音樂史上最耀眼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創作了21首圓舞曲。《b小調圓舞曲》(Op.69-2)創作于1829年,是肖邦圓舞曲中的第10首作品,屬于1827-1830年期間出國前的早期作品。
1826-1829年肖邦就讀于華沙國立音樂學院,在大學二年級快結束的時候,肖邦的導師Józef Elsner給予了他“音樂奇才”的評價。目前還沒有資料能明確的證明《b小調圓舞曲》創作于1829年的具體月份,只能確定它是肖邦19歲的時候創作的,根據大量的資料記載可以證明,當時19歲的肖邦迷戀上了聲樂系的女同學康斯坦齊婭·格拉德科夫斯卡 ,這種暗戀持續了半年之久也未與康斯坦齊婭說過話,而康斯坦齊婭對于肖邦的暗戀也許是全然不知 ,后來還與弗雷德里克交換了戒指。 因而可以大膽推測,《b小調圓舞曲》的創作靈感來自于這場沒有結果的暗戀,所以全曲彌漫著憂郁、傷感之情。
三、作品的曲式結構
《b小調圓舞曲》的曲式結構是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其結構是A1-B-A2-C-A1-B-A2, 該作品結構簡單精煉,篇幅短小,但是不乏細膩入微的情感和強大的音樂表現力,結構圖示如下:
呈示部 中部 再現部(變化再現)
A B A C A B A
a1 a2 b b1 a3 a4 c1 c2 c3 c4 a1 a2 b b1 a3 a4
全曲使用了最常見的三部曲式的創作手法,每個樂段之間的樂思相互獨立又統一,呈示部1-96小節,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1-32小節是作品的A樂段,由開始的一、二小節是作為整個樂曲的動機(見圖1),旋律聲部由b和聲小調的v級# f開始在第三拍弱起進入,二度上行級進之后音符連續的下行進行;第三、四小節是動機的變化重復;從5-8小節是動機的展開,隨著旋律開始上行級進、跳進,演奏力度的加強,都推動了音樂的情緒,與剛開始的下行級進的主題動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下來9-12小節完全重復了主題的1-4小節,隨后的呈示部的整個A樂段都圍繞著這個主題作變化和發展。
圖1
作品在低音聲部上雖然保留了常規圓舞曲的織體形式,采用低音加柱式和弦(咚、嗒、嗒)的伴奏形式,延續三拍子強弱弱的節拍規律,但是在旋律聲部從主題動機開始就采用弱起加同音連線,打破了傳統圓舞曲該有的節奏重音,再加上樂曲中漸慢、漸強等力度與速度的恰到好處的運用,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也加強了樂句之間的色彩對比。
本樂段旋律大多數時候在級進下行,這種旋律的進行方式用來表達憂郁、傷感等消極的情緒再合適不過,在調性上采用的是b和聲小調,A樂段通過調性、和聲、織體、旋律等的恰當的融合,一起呈現了一個暗淡、憂郁的音樂情緒。
32-48小節是呈示部的B樂段,B樂段與A樂段分別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種音樂情緒,不管從節奏、調性還是音樂材料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樂段一開始就由原來的b和聲小調轉為D大調,具有明亮色彩的大調式與A樂段的暗淡的小調式就有了明顯的差異;在節奏上B樂段在旋律聲部采用跳進為主,在每小節的第一拍采用附點四分音符,與A 樂段的主題相比,改變了重要的位置,使音樂情緒顯得歡快活潑起來。
49-64小節是呈示部的再現樂段,本樂段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低音聲部基本保持不變,在旋律聲部加入二度半音階的進行,突出了鋼琴的流暢和華麗的表現力,在力度上出現sf也和A樂段形成對比,總的來說,A樂段雖然是A樂段的變化再現,但它比A樂段更加靈動富有音樂表現力。
樂曲中部由一個四句式樂段構成,在調性上由b和聲小調轉到其同主音和聲大調上B大調上。本樂段圍繞著兩個不同特點的音樂動機而進行,97-98小節為第一個動機(見圖2),旋律聲部圍繞著#d作上下二度的級進,和聲上是主到屬的進行,低音聲部仍然是保持低音加柱式和弦的伴奏形式,好像表現了一種優雅而甜蜜的情緒在心里起伏波動;第二個動機出現在101-102小節,旋律不再以級進為主,而是以六度的上、下行大跳為主,節奏上加如附點八分,使得音樂更活潑而流動,情緒上比前一個動機更歡快而激動,增強了音樂靈活多變的表現力,凸顯了舞蹈性的特點。接下來的兩小節是第二個動機下行小三度的模進。緊接著通過不停的變奏發展后,在127小節出現b小調的V級#f的高低八度演奏,代表著音樂即將出現再現部。
圖2
再現部A 部是呈示部的不完全再現。
四、結語
肖邦是浪漫時期獨一無二的作曲家,他也是最專一的作曲家,在他的一生中只創作鋼琴作品,他的圓舞曲在繼承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創新與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1]蔡良玉.西方音樂的幾個文化特征[J],人民音樂,1995(01)。
[2]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上)[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