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凱
摘要:學生的心理負擔過重,精神壓力太大,不僅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扼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妨礙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力的發揮,并導致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嚴重地影響關瞠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發展。因此,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不僅要重視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更要高度重視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
關鍵詞:學生;心理負擔;減輕
當前,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都在強烈呼吁減輕學生負擔。學生負擔過重不僅表現在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而且還體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沉重的心理負擔方面。
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來自學校。
學校是學生身心成長的主要陣地,良然也是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的來源之一。學校教育方式不妥,教師教學方法不當,都會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甚至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創傷。課外作業較多,學生使出渾身解數卻難以完成,大量機械重復作業,費事較多,學生不感興趣,必然會產生厭學心理,心情感化,而是言詞過激,甚至諷刺挖苦、訓斥、侮辱,必然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諸如教師對某些學困生說“你真笨,你這么蠢,真是不可救藥”等等,這些語言不僅刺耳,更刺痛學生的心;更有一些教師因學生成績不好,施以種種懲罰,如罰站、罰寫作業、罰寫檢查,甚至罰出教室。這樣久而久之,一些后進生整日忍辱負重,覺得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理想的火花化為泡影,稚嫩的心靈上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可愛的樂園成了學生的“逃園”。
其二,來自家庭。
現在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值特高,望子成龍心切。特別是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企業效益不佳,社會競爭較為激烈。失業、下崗等現象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危機感很強。家長惟恐自己的孩子將來落伍,于是便 認為子女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出路,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一旦孩子學習成績較差。家長就冷臉相對,甚至拳打腳踢,大打出手,皮肉之苦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創傷。這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與行為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苦差事,由此加重了孩子失敗、挫折、無助等消極心理體驗和心理負擔,使學生出現情緒緊張、焦慮、恐懼、逃避、退縮、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等心理行為偏差,嚴重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當今社會,科技信息日新月異。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期的學生,要全面提高身心素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那么,學生要不要有一定的心理負擔呢?凡事都有度,一旦超過了度,便走向了其反面。憑心而論,要說學習一點壓力沒有也不行,適當的壓力能轉化為動力,激發求知欲望,督促學生勤學創新。不過壓力也不能太大,要掌握好尺度。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壓力過大,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不能促進學習,而且在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下,還不利于學習,無法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使得事與愿違。況且心理上一垮,后果就會更嚴重了,不僅功課不能學好,而且心理上受到扭曲,甚至發生病變,在精神包袱的重壓下,導致孩子逃學、離家出走、違法犯罪,甚至以自殺來解脫,釀成終生悲劇。
要根除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首先要處理好以下兩種關系:
第一,營造一種和睦融洽的父子關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事實上成才的路有千萬條,何必都去擠獨木橋呢?要想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關鍵是家長的心態要擺正,要與孩子構建一種和諧的父子關系,家長要少一些操之過急的心理狀態,多一些順其自然的發展平常心。
第二,構建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興趣。
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學校也責無旁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東西感興趣,教師只有進行和諧教育,學習效率才會大大提高。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樂學、善學、好學,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歡東,真正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改變過去“一刀切”式的留 作業方式。根據學生知識掌握的不同程度及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水平,分層、分類留作業,變的紙筆作業為講故事、表演等活動性、實踐性作業,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活動作文,選登“校級作文集”。這樣激發了學生作文興趣,讓學生飽嘗成功的喜悅。這些做法并沒有簡單地減少作業量,而是改變了學習與作業的形式。盡管對學生的認識活動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卻表現出極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學生的身心素質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構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時要為他們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給他們精神上“松綁”,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習,活潑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減輕課業負擔 更要減輕心理負擔[J].課堂內外(初中版) ,2000, 第6期.
[2]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1[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06.
[3]陳安福.學校管理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