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宇
摘要:班級德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也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班級文化建設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是班級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發展
所謂班級文化,通常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可以說,班級文化是一門隱性課程,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將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下面就對如何建設班級文化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確定班級文化的主題和方向
班級文化要緊緊抓住六項大型教育、十項專題教育活動。“六項大型教育”即: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管理教育。“十項專題教育”即廉潔教育、掃黃打非教育、感恩教育、反邪教教育、國防教育、環保教育、禁毒教育、防艾教育、鐵路護路教育、五好小公民教育等。文化建設“八個結合”強化中華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融合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于一體,賞心悅目與內涵建設相結合,手工制作與電腦合成相結合,藝術形式與政策法規相結合。城市瘦身與農村增色相結合。班級等室內文化與室外文化相結合,靜態文化與動態文化相結合。
班級文化建設城鄉要分層,但以下幾個方面是最基本的:繪畫藝術手工制作專欄,學生優秀作文專欄,班級信息公示欄,圖書柜角,小學的雛鷹爭章臺,中學的團員風采,水平較高緊跟形勢的黑板報,國旗、班風班訓或者校風校訓,國旗,班級組織結構圖,中小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班主任是班級德育的直接負責人,要有班級管理制度,學生有成長手冊檔案,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課的設計方案和活動記錄。思品課、民族團結課、其他科目滲透德育的內容。如教學計劃中有德育計劃,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制定符合實際且在教學過程中有落實,教學反思中有德育內容,有投影或者班班通設備的,要有思想品德和藝術類視頻圖片,如紅色歌曲、電影等,適合不同學段的音視頻。
二、建立班級制度文化
以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為內容的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作為班級文化中層面的制度文化開發的如何,直接關系到班級能否做到規章合理、紀律嚴明、管理科學。
班級制度公開化:開學初,班主任應根據《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自己已有的班級管理經驗,組織學生討論、制定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規。班規應包含班級成員應共同遵守的各項規定,例如:定期對調座位、衛生責任的劃分等等。
班級管理民主化: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把班級管理細化,讓班里的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使班級成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情要負責,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
三、建立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班級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硬件”。它主要包括班級教室的設計、布置以及班級的教育設施等。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班級環境衛生,要窗明幾凈,桌椅整齊,地上沒有紙屑,創造一個整潔的學習環境。這需要全班同學長期的努力,要有文明的觀念、文明的行為,要持之以恒地與亂丟、亂吐、亂扔等行為作斗爭。二是讓教室的墻壁“說話”。教室四周的墻壁均可利用,營造出整潔清新、充滿美感的濃厚的文化氛圍。設立班級物質文化,我曾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號召全班同學五人養一盆花,全班養一缸魚,每月評出養花明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心與責任心。
2.在班里成立愛心捐款箱,號召學生把廢紙、飲料瓶進行回收,賣廢品,所得的錢放入愛心捐款箱,號召學生把部分零用錢進行捐款,這些錢積攢起來,幫助班里最需要幫助的人。錢雖然不多,但對每一位同學的思想教育是不可忽視的。
3.在班里設立圖書角。在班里的一角專門設立了一個圖書角,書可以是全體學生與班主任共同捐助而成,學生需要時自行去取,閱讀完及時歸還,此項活動,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
4.在班里成立評比欄,每周由班委、學生代表、任課教師共同組成評委,對每位學生的上課、作業、紀律、文明禮儀、宿舍表現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表現好的在評比欄中貼小紅旗,告知家長,并且發獎狀進行獎勵。對表現差得,誡勉談話,限期改正。在下一周對有改進的學生,也進行表彰。每周的評比與年底學校的各類表彰掛鉤。
5.設立學習園地,在學習園地里可以張貼學生的作文,好的作業,書法、手抄報等學生的作品,可以一周一換,即起了榜樣示范的作用,又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總之,班級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良好的班級環境建設會對學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和熏陶的教育功能。
四、創設和諧環境,寓教于樂
和諧班級,能夠促進班風、學風的形成;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得到舒展,精神上得到愜意;能夠健全學生人格,使他們健康成長。和諧班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學生與老師的和諧。“親其師,信其教”,和諧的師生關系所產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作為班主任,應以“先做人、后求知”的標準來要求和引導學生,并始終把做人擺在第一。 教師要以同齡人的姿態與學生共同活動,與學生打成一片,自己要成為活動中的一員。比如和學生一起打打籃球,一起參加一些活動,增進與學生的聯系。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俗話說:“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行為方式不同,極易產生矛盾,出現摩擦,甚至正面沖突,發生吵架、打架的現象。教師應教育學生相互之間學會“信賴、尊重、理解、寬容”,不要斤斤計較。逐步建設一個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文明班級體。
3.班主任老師與任課老師關系的和諧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從各自的立場與教學理念出發或多或少會有些磨擦。作為班主任的不宜苛求任課老師,更不因自己班上成績的好壞或喜或悲,不遷怒于任課老師。每當任課老師反映課堂紀律或學科情況時,班主任宜熱心與之商討,用“拜托”之詞來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意。
4.老師與家長之間關系的和諧。作為班主任,筆者認為“將心比心,以情動人”,是能調和這一矛盾的。為此,首先給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檔案,記錄學生的生日、愛好、理想、家庭成員、閃光點、努力方向、教師寄語、成長故事等等;其次是利用班級通訊錄,在假期里主動給每位家長發短信或打電話,感謝家長對班級建設的支持,希望家長督促孩子按質按量完成假期作業等。通過一個個檔案的建立,搭起了老師、家長、學生這一友誼長橋;通過一個個電話,一條條短信讓他們在感受到老師對他們孩子關心的同時,也加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聯系,從而為和諧家長與老師的關系做了良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