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摘 要】多元智能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是理論本土化的有益嘗試,具體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它強調差異性存在的前提。本文針對初中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相關問題,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從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等方面入手,探索初中英語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多元智能,初中,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204
一、多元智能理論闡釋
多元智能理論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提出的,主要記錄在1983年發表的著作《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智能作為一種生物生理潛能,強調了能力的價值性,有價值的能力就被稱為智能。理論的提出被教學迅速應用,形成一種變革活力。加德納通過對人的研究,得出了八對獨立的智能類型,是最基本的智能,形成系列完整的智能譜。八對基本智能相互關聯,地位不分伯仲,針對于個體的差異性,運用在獨立個體所發揮的作用以及發展方向和形式,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人的差異性,承認不同的組合方式下,人的智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面對我國初中英語的教學改革現狀,有成績,也存在不足。對于教學目標存在模糊現象,教學策略有效性有待于提升,教學評價規范性亟待加強等。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初中英語教學改革中,無疑為改革增加活力,有效的推動改革的成效。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恰到好處的選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策略,從而啟發學生思維,激發智能,促進全面發展。
二、關注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性
關注個性化,就要明確教學對象的特點。初中英語教學是直接面對初中生這個敏感、青春期、思想個性化的群體。學生強調個性張揚和自我表達,敢于別具一格,各抒己見。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內容可以發現,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多種智能,他們以各色的組合和發展方式而存在。每個學生所擁有的一種或者幾種在多元智能中占強勢地位的智能得以充分發展。教學對象無優劣,只是學生所呈現出來的智能優勢有所異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名學生都成為人才。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只能是人才的浪費和確實,直接抹殺學生的創造力。
摸清學生的智能優勢,提供合適發展的空間,就能夠培養多元人才。智能一元的教學模式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言能力也成為英語教學的唯一任務,差異性教學成為天方夜譚。初中英語教學對象中確實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生的智能也是多元多樣的,教師要為每名學生提供智能活動的機會,要確保學生的個體化發展得到尊重,在每個智能領域都有獨特發展的可能。智能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給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不僅要關注那些英語成績優異的學生,也要幫助和激發具有“特質”的學生,區別教學。
三、注重教學目標的多樣性
教學規律強調知識的學習是系統性過程。在傳統教學實踐中,初中英語的教學目標單一,過分的把語言智能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預定的教學計劃把單一的知識膚淺的單向的傳遞給學生,固化的知識難以將英語教學的精髓傳遞給學生,造成內容的生澀難懂。
多元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擴展跨界文化習慣,積累語言內容,培養語感,提升聽說讀寫能力,交往交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培訓。初中英語課程既重視品德培訓,又注重人格的健全。通過對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方式、過程等元素進行設計,形成三對維度。三對維度互動互融,循環上升,融為一體,最終實現目標的統一、完整。
四、優化教學策略的針對性
多元智能教學的深層次含義可以歸納為中國優秀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才,就要針對學習對象的特質而進行有針對的教學,以此來平衡學生的智力水平。教師圍繞教學大綱這一根本,適當變換學習內容,采取不同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偏好,引導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參與課題教學。為了更好的鞏固教學效果,讓學生自信、自覺的學習,從教學的精髓就要變革。改變“為了教而教”的教學模式,要探索學習的根本,教師引導,傳授,學生為了樂趣、自身需要而學。學習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真正意義所在,形式的變化只是隔靴搔癢,難以真正入魂。只有精髓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學相長,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生的全面發展,智商和情商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實。
初中生的特點鮮明,智力呈上升趨勢,需要個體的尊重和個性的張揚。教師掌握學生的成長特點,選擇相應的手法,對學生進行啟迪,針對不同的智能結構采取相應的措施,風格迥異的開展英語教學,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內容。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中,要關注學生的體驗,涵蓋感知、踐行、參與、合作等多元方式方法,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所規定的任務。在實踐教學中,小組教學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組,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完成多元智能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3.
[2]張玲.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的意義到底何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