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吾
摘要: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來,在推進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一要高度重視文化在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緊密結合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推動文化發展;二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文化建設實踐;三要牢牢把握住文化建設上的領導權,并不斷提高黨的文化建設領導水平;四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五要正確處理批判、繼承、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正確的方法推動文化建設。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7)02-0069-06
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文化建設歷程,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階段,都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不斷推進文化發展,在取得豐碩文化建設成果的同時,還形成了一系列豐富而寶貴的文化建設經驗,對我們在當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設中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一、要高度重視文化在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緊密結合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推動文化建設
文化的發展程度首先取決于我們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v觀建黨95年來的文化建設發展史,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高度重視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將文化建設與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緊密結合,推動其共同發展。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深刻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此時期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因此我們黨在此時期主要是從推動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角度來認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黨強調以先進文化思想來喚醒人們的斗爭意識,通過文化思想工作來吸取民眾參與到革命中來。1923年黨的三大通過的《教育宣傳問題決議案》指出:“文化思想上的問題亦當注意,這是吸取知識階級,使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泵珴蓶|等認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來說,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毛澤東還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強調要建立反映新民主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政治、服務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將“文化”擺在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位置上來認識,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出“文化教育事業在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而掀起了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結合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我們黨同樣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快速發展,我們黨又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黨的十五大之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布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由此進一步鞏固。
進入21世紀之后,世界形勢瞬息萬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科學技術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黨相繼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我們黨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更加深刻,主要從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經濟社會發展支撐等層面來考慮文化的重要性,推動文化發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和諧文化”的概念,認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2007年黨的十七大針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三個“越來越”的表述,即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以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其擴展為四個“越來越”,即增加了“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同志還深刻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復興?!?/p>
縱觀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這條線索,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啟示:一是文化與政黨和國家發展的緊密相關,文化的發展程度首先有賴于其在政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依賴于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加強文化建設,要始終將文化建設納入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戰略位置來認識。二是文化建設必須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從我們黨的文化建設歷史可以看出,歷史上我們黨的文化建設是有著深厚基礎的,是深深扎根于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等不同歷史任務之中,并從中獲取養分和動力的。我們黨的文化建設也不是單騎突進的,而是與其他各項建設相互配合、協同并進的。這啟示我們,黨所處的歷史階段不一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一樣,文化建設的方向和著力點也將不一樣。我們必須從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出發,把握時代主題、緊扣時代脈搏,高舉先進文化之旗,用先進文化凝聚力量,推動黨的事業發展。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獲得深厚基礎和源源不斷的養分動力。
二、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文化建設實踐
文化建設是一種意識形態色彩很強的高級精神活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持正確的理論為指導才能確保文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否則,必將誤入歧途。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開始,就鮮明地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并結合中國革命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黨的文化建設,從而為我們黨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毛澤東就指出:“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在革命實踐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必須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938年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概念,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之后,我們黨又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推動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也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指出:“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黨的文化建設理論有了進一步發展,在文化建設中確立了“二為”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后來由于階級斗爭擴大化和“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們黨在文化建設方面也曾一度走入誤區,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給黨的文化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文化建設中失去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背離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在文化領域撥亂反正,沖破“兩個凡是”,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相結合,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作為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南。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我們黨相繼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指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推進,得到繁榮發展。
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和反面的教訓都深刻地說明:只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不斷推進其中國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保證黨的文化建設沿著正確道路和方向前進,這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實踐中得出的寶貴歷史經驗。對于我們來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務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根本指導,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社會主義事業必定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前蘇聯的垮臺就是一個深刻教訓。戈爾巴喬夫執政后,指出蘇聯的精神“壟斷”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造成的,極力倡導“全人類的價值高于一切”等新思維,提出“取消意識形態壟斷”,推行“意識形態多元化”,在意識形態領域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結果造成了主流文化的喪失,給蘇共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了巨大災難。二是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途徑,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珍貴理論品格,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緊密結合,才能不斷獲得生命力,才能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正確指南。
三、要牢牢把握住在文化建設上的領導權。并不斷提高黨的文化建設領導水平
注重黨對文化的領導,歷來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重視的命題。我們黨從早年開始就高度重視文化工作的領導權。特別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我們黨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文化革命也不例外。瞿秋白提出:“文藝革命上的領導權的爭取,也就是無產階級的嚴重任務”,一切革命的文化團體,必須“為著文化運動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而斗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黨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權,保證了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和文化建設上的領導地位。張聞天指出:“在‘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是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五四以后,則是在一般工人階級的領導之下了?!泵珴蓶|也指出:“在‘五四之后……至于盟長資格,就不得不落到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肩膀上。”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建設有了巨大的進展,在文化理論、文藝創作、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的正確領導促進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突飛猛進。然而,在此后一個時期,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我們黨缺少治國理政的相關經驗以及理論上的不成熟,再加上受教條主義和“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們黨在領導探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給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主要體現為沒有正確處理好文化與政治的關系,過于強調和突出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政治屬性,而忽視了文化的審美娛樂和經濟屬性,忽略了文化建設應該遵循其自身的內在規律,以是否符合政治要求當作文化建設發展的唯一標準,文化淪為政治運動的工具,我們黨在早前確立的文化建設正確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被擯棄,使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一度陷入誤區。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強調要鞏固和完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黨中央多次強調尊重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不能再簡單地讓“文藝服從于政治”,提出文藝創作中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再次確立了“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鄧小平深刻提出:“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兩手抓,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也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思想文化日益多樣,各種不良思潮對主流文化形成了嚴峻挑戰和沖擊。對此,我們黨強調要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強化陣地意識。江澤民指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必須牢牢掌握在黨手里”,“各級黨委都要增強陣地意識,切實加強對思想文化陣地的領導。”21世紀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文化滲透,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牢牢堅持自身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不斷改進和完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胡錦濤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領導文化建設工作,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將“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進行論述,指出這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要健全領導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增強領導文化建設本領。
我們黨95年來文化建設歷程啟示我們,牢牢把握和不斷提高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水平能力,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什么時候我們黨堅持正確的文化方針和原則,什么時候文化就會蓬勃發展。什么時候黨的文化政策錯誤,文化建設就會陷入誤區。當前,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敵對勢力對我實施的文化滲透,我們黨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加強文化領域黨組織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建立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水平突出、熟悉文化工作、善于把控意識形態復雜局面的現代化文化管理隊伍,加強對各級文化工作領導者的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我們黨領導文化工作的水平。二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健全領導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按照政企分開原則,促進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三要加強文化立法工作,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把我們黨的正確文化建設思想上升為國家意志,落實為實踐準則。
四、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在文化建設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理論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具體體現。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決定了我們黨的文化建設必須以人民作為文化工作的中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和廣大知識分子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時期,在文化建設中摒棄“左”傾關門主義,提出建立抗日文化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大批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對此,毛澤東深刻指出:“為著掃除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師,人民的科學家、工程師、技師、醫生、新聞工作者、著作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睆V大文化工作者在黨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指導下,以現實生活為創作源泉,以人民大眾為服務對象,成立了各種文藝社團,創辦了多種文藝期刊,創作了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極大地推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翻身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主人,我們黨提出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強調要加強文化人才的培養。毛澤東提出:“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干部的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創作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出現了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后來,由于反右傾擴大化和階級斗爭擴大化,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批知識分子被錯誤地劃為右派,身心受到摧殘,文化人才隊伍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也大大挫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創作積極性,導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遭受嚴重挫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得到重新確立,文化人才隊伍逐漸擴大。鄧小平指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應當由人民來評定”。他還強調必須要十分重視文藝人才的培養。江澤民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在“人民的歷史創作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他同樣高度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認為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隊伍建設。強調一定要有一支專門從事精神文明建設的高素質的宏大隊伍。胡錦濤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彼邳h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提出:“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文化工作中“以人民為中心”進行了解讀,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正是由于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牢牢堅持以人民為本的方針,高度重視文化人才的重要作用,這才充分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創作積極性,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給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人才支撐,從而保證了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在當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要深刻吸取這條寶貴的歷史經驗。一要高度認識廣大群眾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要始終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我國文化前行發展的強大牽引。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創作必須堅持面向群眾,關注群眾、貼近生活,文化政策的出臺必須充分考慮廣大人民的意愿。二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創作和文化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要相信群眾的智慧,發動群眾力量。三要進一步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要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強化人才隊伍素質,推進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文化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充分發揮高層次文化領軍人物的領頭羊和攻堅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專業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建設中的中堅作用,充分發揮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在文化建設中的基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