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碧紅
【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語法教學的現狀以及淡化語法教學的危害,有針對性地提出新課改背景下語法教學的相關對策,認為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語法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并多途徑地學習語法,學生的語法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語法教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33-02
語法是語言系統的三要素之一,是構成詞、句、段、篇的結構規律。掌握必要的語法知識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基礎,是語言得以發揮其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條件。語法學習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的前提條件。可是上個世紀 90 年代,有人提出了“淡化語法教學”的觀點,一時應者云集,于是語法教學逐漸淡出語文課堂,中學語文的語法教學狀況令人擔憂。
一、中學淡化語法教學的現狀
(一)教材對語法知識淡化,缺乏科學系統的編排
現階段的中學語文教材對語法知識教學“淡化”過度,以人教版教材為例,與字詞句有關的語法知識只是以“簡表”的形式安排在“附錄”部分,不作課程安排,讓學生結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實踐隨意閱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 1 至必修 5 沒有專門講解語法知識的專題,只是在必修 5 的“梳理探究”板塊中附有一個“文言詞語和句式”的專題。教材的這一導向,使得教師和學生不再重視語法學習。
同時,還存在語法教學內容不規范的問題。當前語法教學內容的依據除 20世紀 80 年代制定的《中學語法系統提要》外,幾乎沒有其他規范性的文件要求,而《中學語法系統提要》修訂的年代久遠,內容龐雜,觀念、知識陳舊,沒有與時俱進。這導致一些語法概念比較模糊,且在符號使用上也比較混亂,以至于一線教師在教學時缺少規范性的參考。
(二)語法教學隨意性強,學生知識結構難以完整
首先,受教材編排的影響,中學語文語法教學隨意性強,且零敲碎打,多數教師是在講評練習時,遇到什么語法知識就講什么,少有整體規劃,這導致學生語法知識結構零散,遺漏性大。其次,在語法教學中,多數教師單純為教語法而教語法,以講授知識為主,局限于概念知識,忽視了對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或者說,是單純為解決一些涉及語法知識的考題而教,沒有拓展、延伸語法對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提升的功能,語法教學與實際運用相脫節。再次,教學形式單一、教法呆板。只要涉及語法知識,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缺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語法知識的興趣。
(三)語法教學研究領域少有建樹,語法教學發展緩慢
近年來,語法教學研究領域門庭冷落,專家和一線教師的研究熱情不高,使得這個領域發展緩慢,高水平的論著和論文寥寥無幾,一線教師缺少先進科學的教學理論的引領。
二、重視語法教學的必要性
(一)常年淡化語法教學危害已經凸顯
一是淡化語法教學導致學生寫作水平下降。由于語法知識的欠缺,學生作文中常出現語法不通、表述不清的現象,如方言地區的學生不認為“我上教室先”是不規范的語序,而像“通過班主任的教育,使我認識到自己錯了”等這樣沒有主語的病句在學生作文里也常有出現。二是學生漢語水平的下滑。在網絡時代,一些年輕人由于缺乏基本的語法知識,且又追求標新立異,在不懂文字詞語的結構規則的前提下隨意構造詞組,導致經常出現一些錯詞錯句。例如,“漲姿勢”“醬紫”等帶有方言性質的諧音、“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隨意拼湊組合的詞語獲得了盲目求新求奇的學生的喜愛。甚至街頭廣告、一些報紙雜志有時也會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語病。這不僅影響漢語的健康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新課標對語文素養的高要求,凸顯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標對語文課的界定是“語文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功能里,自然少不了“語法知識”這個元素,而掌握“語法知識”是實現語文“工具性”功能的前提。新課標還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并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高中語文“課程設計思路”中也強調“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在課程安排上,也把“語言文字應用”作為選修課程五個系列之一。由此可見,新課標并沒有摒棄或淡化語法教學,而是更突出其工具、能力、素養的意義。
(三)語法自身豐富的功能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基礎
漢語博大精深,語法知識寶庫也奧妙無窮。學好語法有三個方面的好處。一是,學習語法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語法基礎知識中的詞句結構關系、成語的搭配規律、復句之間的關系以及關聯詞語的使用都能反映很強的思維邏輯性,教學語法的過程實際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二是,學習語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語法知識理解課文中結構復雜的句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特殊句式的文言文,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那些情感強烈但表達方式較為委婉的句子。三是,學習語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文從句順是最基本的要求。學好語法不但可以避免學生習作中出現文理不通、病句連篇的現象,還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增加文采、豐富寓意。
(四)應對高考考查
語文教學不能“考什么,就只教什么”,但必須是“考什么,一定得教什么”。近些年,高考考題滲透了語法知識,而且分量不輕。以全國卷為例,涉及語法知識的題型有語病的判斷、修改,仿寫、擴寫、改寫,銜接題、填空題,句子的理解、鑒賞,文言文句子的翻譯,再加上閱讀與作文的隱性考查,語法知識幾乎占據整套試卷的“半壁江山”。
三、創新中學語法教學的對策
(一)改變靜態教學課堂,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靜態語法教學的授課方式多是教師把相關知識分門別類地按照由概念到例題再到練習的順序,“按部就班”逐個講解。教學時,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教學內容瑣碎繁雜、抽象空洞,教學形式單調僵化、死板乏味,使得教師怕教,學生厭學。要改變這種現狀,最有效的辦法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獲得語法知識,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先觀看含有語病的對話視頻、公共場所標語等,再讓學生自主參與討論,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語法學習的感知。教師還可以模擬生活語境,結合生活實例對語法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讓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讓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如在講解“語病類型”這個知識點時,筆者先播放電視娛樂節目、訪談節目中出現明顯語病的片段,或者是自己錄制的本地方言對話片段(內容含有因方言造成的語病);或先展示名人作品、報紙雜志上出現的語病;或者展示學生抄錄的在校園、公共場所、網絡、電視等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病句。接著筆者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再總結規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避免了枯燥乏味,而且讓學生用語法知識理性地思考實際用語情況,強化了語法應用,也強化了語法能力,對他們深刻理解語法理論知識、規范用語,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都有顯著的效果。
(二)將語法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聯系語境,隨文點撥
在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意義的文本里,隨機教授語法知識,能讓語法教學充滿溫度和活力。如果語文閱讀課能利用好閱讀課文中的語法語境資源,隨文而教,會使語文教學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閱讀課中的語法教學資源有兩種情況:1.中學課文里,有些結構比較復雜、寓意豐富又含蓄的語句,學生不容易把握意思。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語法知識解讀句子含義。比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里有這么一句話:“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這個句子結構復雜、含義深刻、表達方式隱晦,學生不容易把握句子的意思。授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把句子的“主謂賓”抽取出來,就是“事實為明證”,句子的主干明確了,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容易把握了,即“事實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又如,還是魯迅的文章《祝福》里也有這樣一句話:“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這個句子按正常的語法結構應當是“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空的破碗;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這兩個句子不同的表達效果,這樣學生既能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又能感受到倒裝句的表達效果,可謂一箭雙雕,讓學生在品味語言、披文入情中,學習了語法知識。2.中學語文教材選取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文章,但是就像人無完人一樣,任何事物的瑕疵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教材也一樣,有些選文中的句子也存在語病。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里的“……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清華學校請他作一次演講”(“大約”和“左右”語意重復)、《飛向太空的航程》里的“……他們經過了近乎苛刻的各種身體測試”(語序不當,“各種”應放“近乎”前)等,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從語法角度引導學生質疑權威,展開討論,以辨正誤。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熱情高漲。久而久之,學生也就養成了探究語言運用奧妙的良好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積極主動的語法學習態度。
(三)強化多途徑學習語法,實踐綜合性學習理念
語法教學可以從靜態教學走向動態教學,從課堂教學走向生活教學,也可以從專門語法課走向綜合性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寫作教學、文言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甚至是英語教學來教授語法知識。如蔡偉先生在《作文教學與語法教學協同效應研究》一文中說道:“要使作文教學與語法教學真正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必須要開展既能吸引學生,又能符合作文教學與語法教學規律的活動。如編作文語病集、寫語法小作文、搞組詞成句賽,搭對對子擂臺、開語法故事會。”筆者認為,這些是可以嘗試的方法。同時,中國古詩文中蘊含了豐富的語法知識,比如詞類活用、各類特殊句式,在教學古詩文時,教師可以借機穿插現代文語法教學。另外,在英語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通過中英語法比較,來加深學生對漢語語法的理解。總之,必須多管齊下,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多途徑地學習語法,學生的語法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語法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中學生的語法能力,全面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達到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必定要摒棄淡化語法教學的短視行為,改革教學方式,創新課堂,讓學生能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覺、主動地學習漢語語法。也只有這樣,語法教學乃至整個中學語文教學才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參考文獻】
[1]蔡 偉.作文教學與語法教學協同效應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2]魏巍巍.淡化語法教學的冷思考[J].語文建設,2007(6)
[3]蘇春苗.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法教學的現狀及思考[J].新課程學習,2009(4)
[4]高飛宇.析中學語文淡化語法教學的現象[J].語文學刊,2012(6)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