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業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課程建設和課程育人的依據與出發點。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指出,“基于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可以指導課程的變革與推新,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新課程體系,并指導各學段和各學科課程目標之間做好垂直銜接和橫向整合”[1]。
核心素養理論對一線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方面:必修課方面,核心素養理論可以指導教師教學實踐,適應必修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選修課程方面,可以為教師建設校本選修課程指明方向,指導教師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實現選修課程育人。
選修課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課程建設靈魂。本文以北京師大附中開設的“國際社會”選修課為例,在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相關探索。
一、確定課程目標
1.依據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明確課程目標
“國際社會”選修課重點發展學生“學會學習”“責任擔當”“人文底蘊”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為具有濃厚學習興趣和特殊才能的學生提供進階學習的平臺,為他們面向世界、走進社會、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依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選擇課程內容
筆者現在擔任北京師大附中模擬聯合國社團的指導教師,發現高一年級的社員在知識、能力和態度方面有比較一致的發展需求。在知識方面,他們需要開拓“國際視野”和豐富“人文底蘊”;在能力方面,他們需要將興趣轉化為能力,做到“樂學”且“善學”,增強“信息意識”,在大數據的環境下快速地收集、處理與應用信息,完成模擬聯合國會議的各項任務;在態度方面,他們需要扮演各國的“外交官”為國家爭取利益,要具備更強的“責任擔當”意識,增強“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學生的這些核心素養發展需求,為選修課程提供了重要的導向。
3.依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規律構建課程框架
國際社會選修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課程構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課程主要介紹近代以來世界性大國的歷史文化(過去)、時事熱點和政治現象(現在)、國家的機遇和挑戰(未來)等,引領學生開眼看世界。它以學生感興趣的國旗含義為課程切入點,通過國旗承載的傳統、理想、文化、地緣政治等內容,將課程構建為四個相對獨立又融會貫通的部分,依次為“歐洲—落日的余暉”“美洲—兩極世界”“非洲—破損的大陸”“亞洲—崛起之地”。學生通過話題式討論,在了解、思考與討論之中發展“學會學習”“責任擔當”“人文底蘊”等核心素養能力。
二、進行課程設計
在課程設計上,我們要打破學科樊籬,突出學生本位,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選修課實現課程育人,首先要思考的是“選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需求是什么”,其次是“如何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對教師提出兩個挑戰:第一,課程設計思路上,要克服“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的思考方式,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為原點,以“學生可學”“教師可教”為課程設計出發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第二,跨學科課程設計方面,要求教師能夠進行跨學科教學。以本課程為例,內容涉及歷史、政治、地理、經濟、文學、科技、音樂、美術等學科,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核心素養,才會更好地幫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即核心素養層面的“教學相長”。
本選修課全名為“國際社會—旗妙世界”,是校本選修課,共開設兩個學期,每個學期授課10次,每次80分鐘。高一學生通過校園平臺自主選課,擬招學生30人,實招30人,其中模擬聯合國社團成員17人,其他13人。
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課程介紹”類,主要介紹選修課內容,激發學生興趣。二是“世界大國”類,為選修課的主線,結合各國歷史、現狀和熱點問題進行介紹和討論,綜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三是“時事熱點”類,對國際社會的重要時事熱點進行話題式討論,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關心國際形勢變化,如表1所示。
三、優化課程實施
以學校為單位建立多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習課題組,有助于校本選修課課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在課程實施上,須對應學生學習階段,結合學生特點,將興趣轉化成核心素養。
1.對應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階段的要求
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各個學段有內在的發展規律和明確的發展水平要求,15~18歲(高中學段)的“國際理解”這一核心素養需要由“具備敏察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涵養,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并能尊重與欣賞差異”的水平發展到“具備多元文化的素養與國際化視野,并能主動關心全球議題或國際形勢”水平。教師要明確學生當前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和本學段目標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在課程實施中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無的放矢”。同時,教師在完成本學段核心素養發展目標的同時,應為學生在下一學段核心素養的繼續發展做好鋪墊和銜接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結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群體
特征和個人特點
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群體特征的理解,可以為課程實施提供非常重要的幫助。學生由于經濟、地理、文化等,在核心素養發展上體現出明顯的群體差異性。例如,本選修課中的多數學生參加了模擬聯合國社團,對國際形勢變化有較強的興趣,具備初步的理解能力;學生理解能力相近,多數有海外旅游經歷;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樂于同教師在課上、課下或網上交流等。
與此同時,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個人特點。教師要考察每名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明確他們在同一素養不同方面的發展特點,這對提升課程的有效性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針對性,具有促進作用。
3.重在完成興趣到核心素養的轉化
學生經過自主選課進班學習,體現出自身的學習興趣。主張進步教育的教育者認為,如果將學生的興趣及需求融合在課程設置中,學生就會自發地學習,學習也就更成功[2]。課程實施是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完成學習興趣到核心素養轉化的
關鍵。
以本課為例,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在速記筆記方面進步明顯:能夠快速捕捉重點信息,反思提問,在課上、課下與教師進行深入討論;初步具備國際化視野,主動關心如國際恐怖主義、美國大選、民粹主義浪潮等國際熱點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學生對各國文化藝術的感受能力明顯加強,開始尊重和欣賞多元文化的魅力。
總之,通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實施,學生開始將最初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內在的核心素養,在“學會學習”“責任擔當”“人文底蘊”等方面進步顯著。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一是關注核心素養的可教性與可學性。根據學生的素養水平,調整授課方法與授課內容。二是關注發展核心素養的時效性。通過建立選修課微信群,師生在微信群中討論國際社會變化,討論國際熱點時事,及時分享心得體會,使育人不限于課堂,不失其時。三是關注核心素養培養的針對性。根據學生表現出的核心素養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和指導。
四、完成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方面,應建構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校本選修課評價方法。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體性,核心素養發展水平評價也需要從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和整體評價。評價標準上,應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辛濤在評價與學生核心素養研討會上指出的“學業質量標準必須是根據核心素養所提出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與課程領域所提供的知識內容相結合而制定”的這一標準相一致。評價方法上,要強化對軟技能和軟環境的評價,善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對學生個體的整個受教育過程的數據和信息進行過程性保存和追蹤,并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為核心素養的落實和綜合素質的評價提供技術支撐。
本門選修課的評價方式是制作“國際政治新聞”,學生兩人一組完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制作新聞稿件的工作。學生作品通過學校新聞平臺展示給全校師生。這使得學生非常重視國際政治新聞的制作,在教師的指導下,所有學生均較好地完成了選修課作業,親身體驗制作新聞的全過程,得到綜合鍛煉。
教師依據“新聞時效性”(20%)、“內容重要性”(30%)、“作品美觀性”(20%)、“觀點態度是否正確、鮮明”(30%)等標準,對這些作品進行綜合打分。但在評價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素養水平的差異,對認真修改且進步明顯的學生酌情加分。
在實踐探索中,筆者結合校園文化、師生特點和課程內容等,對國際社會選修課進行了一些嘗試性探索。但對每個學生的選修課表現做出“兼顧評價標準的客觀性和學生個體素養的差異性”的評價,做出較為準確的評估,仍是需要我們繼續關注并深入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3.
[2]奧恩斯坦等著.教育基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452.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