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拴虎
摘 要:發揮學校人格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訓家長,認真開展心理咨詢。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多措并舉,形成合力,加強人格健康教育。
關鍵詞:人格健康教育;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黃希庭教授認為:“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初中的人格教育亟須加強。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人格教育是社會的需要
智利知識界領袖薩拉扎·班迪博士,在回顧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坎坷道路時,曾指出:“落后和不發達不僅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會經濟圖畫的統計指數,也是一種心理狀態?!笨梢?,“興國”絕不是單純指經濟發展,也不僅僅是指科技發達,還包括人的心理現代化,實際上就是指人格的現代化。人格教育對社會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人格教育是學校的需要
雖然社會對知識和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如果不注意人格的培養,很有可能我們有一天會發現,國家精心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碩士生或博士生竟然是人格不健全的人,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對社會造成的傷害,給國家造成的災難不可估量。
(三)人格教育是家庭的需要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可見,家庭教育亟須強化,而人格培養的關鍵在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著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學會做人。不強求孩子成才,但必須培養孩子成人。
二、人格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一)家庭不當的教育方式
1.物質上有求必應及家長對孩子過于遷就,逐步形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青少年從小就在這種有求必應的環境下生活,缺乏挫敗的經驗和解決心理沖突的經驗,對其將來在社會的適應能力毫無準備和培育。家長在各方面對子女的遷就也阻礙了青少年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人格品質。
2.做事情包辦代替,使孩子的獨立性難以得到鍛煉,沒有成功的經驗,影響自我效能感。父母對子女的過度輔助,減少了任務的難度,也減少了他們對困難的認知感。
(二)學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1.在教育實踐中,一些學校把培養學生的重點放在了知識、智力上,而放松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與培養。
2.學校德育多講大道理,很少講日常生活中的小道理。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無所適從,不會做人做事。
3.注重系統的灌輸和集中的教育,強調外力和管理的作用,忽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致使學生對形成和完善自我人格,在思想上重視不足,行動上無所適從,削弱了學生人格教育的主體作用。
(三)社會生活的不良影響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城鎮化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的影響使青少年心理失衡、人格缺失等現象呈增長勢頭。
三、健全人格教育途徑和對策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人格教育中,我們也要適當地強調集體、社會和國家,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國家認同感。
(二)加強人格教育主陣地建設,協調發展身心健康
1.開展人格健康心理咨詢輔導。在心理咨詢中加強對人格問題的重視。在平時的教育和咨詢中要保持對人格問題的警覺,對于學生的人格問題一旦發現,應及時干預,進行有效的人格特質訓練。實踐證明,情緒控制訓練、承挫力訓練、人際交往訓練等心理訓練都可以幫助青少年塑造良好的人格。
2.開展審美教育。把美育滲透到德、智、體中,進行審美觀念和審美價值的教育,以美導真,以美引善,進而達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實現人格的完善。
3.人格教育應融入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實踐表明,開放式教學能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開放。另外,教師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視,讓教師健全人格影響學生人格的發展。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學生的人格發展。以人格教育為主線,進行主題教育社團活動、黨團活動和各種積極向上的文藝、體育活動等;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合理的組織形式和多樣的社會實踐,具有補償殘缺人格的功能。
5.發揮自我教育的積極作用。在教師指導下,自覺確定塑造人格的目標、計劃,通過學生自我的思想矛盾運動這種內化作用,使青少年獲得不斷培養和提高自身人格的內在原動力。
(三)鋪墊健全人格基石,定期開展家長培訓,強化家庭教育
1.讓孩子學會尊重和寬容他人。尊重會讓人找到希望,找到自信。寬容會讓邪惡的靈魂變得善良。教育孩子在與他人交往時,本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原則去理解他人、體貼他人,切不可驕傲自滿、恃才傲物。
2.讓孩子學會贊美他人。教育孩子善于發現和欣賞他人的優點。鼓勵和贊美能使人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
3.讓家庭發揚民主。有人只是常問孩子四個問題:學校有什么好事發生嗎?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今天你有什么好收獲嗎?有什么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良好家庭教育鋪墊的健全人格,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向命運屈服,而是用堅強的內心去面對人生。
參考文獻:
杜文軒.初中生人格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注:本論文是2015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立項課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初中生健全人格培養途徑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S[2015]GHB1276)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