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英+趙永剛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提出許多新的教學觀念。“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首先他是一個獨立個體,具有獨特個性。學生同樣如此,是一個個性豐富的人,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一名教師,也是社會中一個獨立的人,也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成功,首先必須尊重受教育的人,意識到學生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切實做到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為了理清教與學的關系,把自己切換到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促進教學的高效率。換位思考要求教師經常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分析、看待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很好地運用這一思維方法,許多時候就會柳暗花明,許多難題就會迎刃而解,許多工作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告誡我們教師,傳授學習方法永遠要比傳授知識重要得多,一堂課絮絮叨叨講了45分鐘,本以為給了學生很多,學生卻不買賬,只學到一少部分。在人際交往中,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時,常用“換位思考”去教育雙方,讓一方站在另一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換位思考。這樣,生活才會和諧,方便他人的同時,也方便了自己,生活中便少了許多責罵、埋怨和勾心斗角。
初中生理解能力較弱是廣大教師的切身體會。同時,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的知識,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從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為將來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筆者試著把“換位思考”引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換位思考,自主探究學習,發現學生特別喜歡語文課堂,課堂效率也是隨之高漲。
下面筆者用教學中的案例,談一下“換位思考”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同頻道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課文中的內容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許多課文的內容同學生存在明顯的距離,學生對課文涉及的背景環境也缺乏了解,這就為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和感受文章情趣造成了重重障礙。所以,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故事發生的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為其換位,即由“現實角色”進入“文本角色”。
教學《童趣》時,因為文章為文言文,作者生活的年代同學生生活的時代有較遠距離,而且學生更多是生活在比較封閉的圈子內,在自學課文后很難感受到童年趣味,針對這些情況,我搜集了有關蚊蟲、螞蟻和蟋蟀等小動物的圖片和視頻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播放,動物那種可愛的、動感的形態,讓學生知道了觀察也是童趣的一部分,從而能夠理解作者的童趣,并從中找到快樂。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再結合對課文的自主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他們與文本角色的“換位”奠定了基礎。
二、換位思考,誘導學生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換位”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應該是從多角度、全方位出發,包括學生與主要人物之間、學生與次要人物之間、學生與四周環境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等各個角度的換位。這樣學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內涵,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甚至通過課文這扇窗戶發現更廣闊的天地。
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在學生了解課文故事,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的前提下,我便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對待叔叔于勒?”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中,換位到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問題思考,深刻理解文章。具體可以有下面兩個維度的換位:
1.與文本主人公之間的換位
文本中的主人公往往是文本矛盾的集中體,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是作者所要表達情感的化身。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換位同主人公進行思想交流和對話。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筆者就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于勒見到了自己的弟弟菲利普,會有什么表情,會對他們說什么?請你們想象一下。”引導學生走進于勒的思想世界,開拓思路,換位思考。
2.與作者之間的換位
文章是作者心靈表達的一種方式,處處體現著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只有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才能算是真正讀懂了文本。如只有理解莫泊桑的寫作風格,我們才能深刻領會《我的叔叔于勒》的主旨。
三、總結收益,鞏固方法
在教學《斑羚飛渡》時,臨下課,筆者的一句“這節課讓你學到了什么?”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閱讀時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閱讀時要能進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閱讀方法而言,不管學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理解了換位思考的本質。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結構中掌握好一門新的知識,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探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與學相長的過程中,常會碰到一些教學難題,學會了“換位思考”,就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未知欲,從而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