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彩+張興剛
摘 要:19世紀中葉英語開始在中國出現,兩次世界大戰對英語具有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之后,英語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中,2008年奧運會使中國和世界有全方位的接觸。英語是占主導作用的語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語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認可。因此,英語的學習也顯得尤為重要。初中是全面接觸到英語的學習階段,英語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其教學方式也要在以前的教學方式上加以改進,才能使英語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同時也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質量。當堂檢測分層對“因材施教”有了進一步的體現,是對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更進一步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當堂檢測;分層方法
近年來新課改倡議的提出,是國家高度重視重大教育戰略的體現,它充滿了新時代的文化氣蘊和簡單明確的實務性,讓我國基礎教育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新課改教育理念對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目標。在初中英語日常教學中,老師們都有一個深刻的體會:老師上課上得特別辛苦,恨不得將所有知識全部教給學生,但是由于語言的差異性學生學得相當吃力,沒有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使教師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未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費”,追其緣由,我們不難發現:
1.教學思維的差異性造成教學效果不同
在課堂上,老師只把先前看過的教案作為目標,沒有意識到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從口中說出來學生才能有語感,有些英語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光靠記就可以的,很多時候都是作為一種習慣用的。老師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教育方式來進行的話,結果只能是老師把課講完了,學生卻沒有充分學到,導致老師和學生都以消極的態度來面對初中英語的學習。
2.老師的立場造成教學質量欠佳
很多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還在用中文的表達方式來教導學生學習英語,只將教案上的教學目標作為一個知識點單獨講解,卻沒有使英語完全融入我們平時的語言交流中。當出現教學效果未能達到理想狀態時,卻在責怪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心態不端正,家長不配合老師的教學方式,心中有的只有種種埋怨,卻沒有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平時有沒有花心思去鉆研教學方法,有沒有花時間去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沒有讓學生在日常交流中學習英語,有沒有花心思去尋找適合的題型、情境,讓學生把學到的英語知識切實地融入生活中去。
3.學生基礎不同導致學習能力不同
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地域的差異性、接觸到的書本知識版本的不同導致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差異、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大有差異。學生的學習進程不能順利地銜接上,這就無形中給老師增加了教學負擔,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提出“當堂檢測,分層教學,按類輔導,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相當有必要。
初中英語一般教學的都是一些日常用到的單詞、詞組、句型等日常用語,但是由于初中生英語基礎不是很扎實,學習起來沒有那么熟悉,我們老師就應該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分層教學內容,將學生分成A、B、C三層(C層是基礎知識欠佳和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我學習能力較弱的,B層是基礎知識處于中等水平,學習積極性主動一些,學習能力平平的,A層是基礎知識扎實,自我學習情緒積極,學習能力比較出色的),在教學時著眼于B層學生,使A、C層學生進一步提升。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當堂在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后做一個測試,題型可分為基礎題型1道,提高題型2道,深化題型1道。這樣可以讓C層學生得到提高,B層學生得到鞏固,從而向A層發展,A層學生要全面掌握初中英語知識。同桌相互確認,老師再做一個統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老師以不同的教學方式教授他們英語課程知識。
英語作為一門新的語言出現在初中生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害羞,不敢說出口,有的學生記憶單詞沒有掌握技巧,這就要求老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情況,鼓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認真主動地教學生英語。當堂檢測分層教學的方法,使得學生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英語知識的樂趣和快樂,老師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教學,減輕了教學負擔。
總之,“當堂檢測,分層教學,按類輔導,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教學目標的提出,符合我國因材施教的原則,又體現了教學與智力關系的完美結合。布魯姆說過:“在教育問題當中,尋找到方法,既充分顧及個別學生的差異,又能使個別得到充分的發展。”針對不同學生以不同方法教授英語,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轉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丘己昌.農村初中小班化中思品課實施分層教學初探[J].飛(素質教育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