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華
摘 要:“萊格爾跑”指的是籃球裁判員晉升裁判員等級、獲取執法資格、等級裁判員注冊的體能測試必測項目。通過對“萊格爾跑”的教學探究,融入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夠使更多學生樂此不疲地開展各項素質鍛煉,從而達到練習耐力教學的最終目的。針對“萊格爾跑”對學生耐力素質的價值、緣由、影響進行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萊格爾跑;學生;耐力素質
大約十年前,我在百度空間看過一篇文章,是介紹漸進折返跑的,文章開頭第一段介紹了該測試“由Maximilian教授發明”。其中,有不少信息已經過時或是被再次驗證后更新了許多之前錯誤或需要被修改的信息。而如何將“萊格爾跑”引用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50×8往返跑教學,如何激發學生參與大課間跑操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50×8往返跑、大課間跑操的能力,改變傳統耐久跑枯燥的方法,我將一一淺析。
一、關于“萊格爾跑”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萊格爾跑”測試其實并不是由Maximilian教授制定的,真正制定該測試的專家名字叫做Luc Léger(就職于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從姓氏判斷應該屬于住在法語區只會說法語的加拿大人),該測試由Léger先生于1982年制定,1983年正式發行,最初的版本為2分鐘漸進,第一趟速度為8公里/小時,直到1988年被歐洲改版為8.5公里/小時起速并每分鐘漸進。
該測試的目的在于估算運動員的VO2 max(最大攝氧量),在國外非常多的體育聯賽和各層次學校中,都是極其重要的必測項目,其變版有很多,比如著名的PACER test (Progressive Aerobic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又比如我們籃球裁判員熟知的萊格爾測試,事實上國際籃聯制定的20米漸進折返跑體能測試一直以來都沒有中文名,其原版英語名即Official Physical Fitness Test for Referees,國內在籃球裁判領域引進這項測試直接譯為萊格爾測試,顧名思義是取該測試制定人之姓氏Léger,方便好記且極具代表性,但事實上,國際籃聯的20米漸進折返跑體測已經是原版本的變版。測試在兩點間總長度為20米的平坦跑道上進行,由預錄好的音頻文件作為測試引導,當發出高音頻的信號時,測試者需要踩到一端的點/線并轉身跑到對側的點/線以趕上下一次信號,依此類推。國際慣例上,考官允許測試者出現一次晚于信號響的情況,但如果出現連續第二次則該測試者的測試結束,換而言之,理論上來說測試中你可以無限次沒有踩到一個信號,只要第二個信號你能趕上(舉例:單數趟都未踩到,雙數趟全部趕上)。在每一次漸進提速的整分鐘時,信號頻率發生變化(或者有些版本中出現連續兩至三次發出信號),提示測試者需要加速,當測試者沒有辦法跟上第二個信號時,測試結束,最終成績為第一個未跟上的信號。真正原汁原味的該測試其實只記錄測試者的“級數”,而非完成趟數, 以10級為例,完成趟數即是94趟,總用時10分31秒。起初的20米漸進折返跑測試因為還沒有CD或數字音頻文件,所以一般都使用卡帶,但卡帶的最大問題是節奏不統一,時快時慢,對測試結果的客觀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該測試除了在世界各地各大體育聯賽中被使用之外,同時還被許多部隊用于測試軍人尤其是消防員的體能,許多警察局也用該測試測定其警員的體能,該測試同樣被廣泛應用到籃球、英式橄欖球和冰球三項體育項目的裁判員考核中。
“萊格爾跑”作為籃球裁判員晉升裁判員等級、獲取執法資格、等級裁判員注冊的體能測試必測項目,其標準測試方法是根據音樂節奏由慢到快進行20米折返跑,每次“嘟”時必須踩到端線,測試開始時節奏非常慢,每一分鐘勻加速一次。對不同年齡段、性別均有著不同的次數要求,如男子34歲以下進行97次20米折返跑,35~44歲進行86次,45歲以上為76次;女子34歲以下76次,35歲以上66次。
二、“萊格爾跑” 引用的緣由
1.場地要求不高
A.針對教學來說,一個籃球場能滿足一個教學班的需要,或者可用類似于籃球場大小的平坦場地,長20米寬15米為宜。
B.針對大課間跑操更加可以充分考慮整個操場的大小,因地制宜進行蛇形折返跑,從而發展學生的耐力素質。
C.以籃球場為例,其中一條邊線作起點線,另一條(罰球線)邊線作折返線,起跑后,學生在這兩條線之間來回奔跑,起點線也變為折返線。大課間跑操操作的時候結合特定音樂,根據不同年齡段、性別去設定次數。
D.學生都在一個小場地內,便于教師掌控與評價。
2.特色音樂伴奏
“萊格爾跑” 朗讀者全程是操典型大不列顛口音,文字措辭簡潔卻嚴謹,語速適中,連讀恰到好處,英文音樂控制,節奏明快、催人振奮,每跑一次都有英文次數的語音報告,讓學生知道自己當前的進展,離設定目標還有多少。在這樣的音樂調節下,學生會樂此不疲,達到練習耐力素質的目的。
3.及時評價反饋
“萊格爾跑”每次都有語音提示,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練習的階段性,并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況選擇繼續還是休息,同時,為下一次練習確定新的目標。
三、“萊格爾跑”的具體實施步驟
1.跑前規劃、動員
練習前,需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學生的耐力基礎,切實結合學校的場地大小,制定出適宜的折返跑距離和折返次數。經實踐反饋,建議折返跑距離如下為宜:小學生(低段)10~12米,折返次數:15~25次;小學生(中段)12~15米,折返次數:30~40次;小學生(高段)15~20米,折返次數:40~60次。跑前教師簡單介紹“萊格爾跑”的方法,并對學生提出本次“萊格爾跑”的目標,以激勵為主,讓學生愿意主動嘗試練習,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然后,站于場地一側邊線上準備聽信號開跑。
2.跑中激勵、掌控
在“萊格爾跑”的前半程,學生基本能跟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奔跑次數的增加,奔跑速度越來越快,有一些耐力水平差的學生就會跟不上節奏而掉隊,因此,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做一個堅韌不拔、不放棄的勇士。
3.跑后放松、總結
在結束“萊格爾跑”后,一定要進行全身的放松,例如自然交叉擺手折返走,兩人相扶擺腿練習,牽、伸、拉韌帶,調整呼吸等輔助放松活動;還要留一些時間用于學生、師生間的交流總結;解決練習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實際,以便提出下一次切實可行的目標。
四、“萊格爾跑”實施中的注意事項
1.每次折返跑的距離和折返次數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用“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遞近原則。貧血、哮喘、甲狀腺功能減退及一些慢性疾病者一般不建議練習。
2.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耐力需求,建議可將“萊格爾跑”分成幾段在教學或課余訓練中應用,如前2分鐘14次的折返跑可作放松跑;14~55次5分鐘的折返跑可用于中等強度的途中跑;55~108次5分鐘的折返跑可用于高強度的途中跑;108次以上的折返跑可用于沖刺跑。
以上是我結合實際教學,淺析 “萊格爾跑” 對學生耐力素質的影響,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參考文獻:
[1]葉海濤.“萊格爾”跑在耐久跑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4(3):74-75.
[2]李淑芬,查顯峰,常征.“萊格爾跑”對普通高校學生體質的影響研究[J].林區教學,2016(10):99-100.
[3]王儒松.“萊格爾跑”訓練對民族地區高職學生體質影響研究[J].科技論壇,2015(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