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李成雙
“舍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愿意割舍,不吝惜。古人創造“舍得”這個詞,把“舍”和“得”對立地放在一起。沒有“舍”就沒有“得”,“舍”而后“得”。“三十六計走為上”“丟卒保車”就是對“舍”的肯定。舍得的真正含義是丟棄比較有用的東西,而獲得更值得的東西。即舍小益,求大益。教師的舍得就是舍去多年來傳承下來的教學理念,用更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理念,培養出具有個性、能夠適應社會的一代新人。
一、教師要舍得“退下來”——以退為進
最近上了一節一年級的數學課——求兩個數的差,一班的設計,力圖體現新理念,先是把問題拋出,讓學生想一想,怎么解決問題?學生的方法真是不少,有分類數數法、一一對應比較法、一份一份對應比較法、同樣多舍棄比較法、列式計算法……面對學生的這些方法,我對每一種方法給予了輕描淡寫的肯定,接下來對照一一對應的比較圖片,一遍又一遍地講9減7就是從9里去掉同樣多部分的7個,即多出2個。學生像鸚鵡學舌一樣重復著我的話。下課后,我歸因于學生說出的方法太多,用的時間太長,沖淡了教學的重點。
二班調整設計,先拋出問題,為限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太多,于是問:你能用學具擺一擺,很清楚地讓老師看出,多出幾個嗎?真是如愿以償,學生齊刷刷地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來了多兩個,即使個別學生按份份對應的方法擺,我也沒有給予理睬,在時間上給講算理讓了路,有了時間的保障,學生總算對算理有了“充分的理解”。一節課順利上完了,學生始終沒有跑出我這個“如來佛”的手心。
三班,我再一次更改教學設計,還是像第一次那樣拋出問題,讓學生尋求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并讓學生講清算理,這一次重點是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算法有沒有道理,通過教師的提升,讓學生明白列算式解答是對以上幾種解法的濃縮、歸簡。
反思三次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課堂上教師勇敢地退下來,這是教學中必須做到的,但是我們真的退下來是何等困難,教學定勢限制了教師的放,總是覺得千學萬學就是學知識,教師最清楚知識的要害在哪兒的,教師不敢退,學生怎么能進呢?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泛的探究空間,然而有的教師不能脫離陳舊的理念,仍然拿著新書進課堂,照著舊教材講課。因為舊教材給教師規定的比較細致,每一步怎么做說得很詳細,教師覺得有依靠,講起來有章有法。新教材之所以留白,就是讓教師發揮,就是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重組,將課堂教學進行到極致,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如果老是用舊教材做拐杖,教師不但會退步,課堂也永遠不會有生命。
二、教師要舍得“伏下身來”——降低門檻
在學生面前,教師占有天然優勢。為了體現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彎下腰、伏下身與學生溝通和交流是大力提倡的師生交流方式。記得一次去聽一年級的數學課,一位教師很和藹、親切,學生特別喜歡她,她的課堂學生的參與度達到了98%。在學生活動時,這位教師走進活動小組,蹲下來傾聽組內的發言。下課后,我進行了調查:“你們喜歡這位老師嗎?為什么?”童言無忌,“她漂亮”“她溫柔”“我愛聽她說話”“她喜歡我”……這才是學生的心聲,這才是孩子的真情。無疑,教師伏下身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與感情。
三、教師要舍得“站出來”——因勢利導
經過新的課程改革的洗禮,在多數課堂上,教師都在努力放手讓學生探究,讓學生走上講臺。評課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學生放的還是不夠”。的確,像我們工作二十幾年的老教師長期受舊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時改過來不是很容易。但是為了體現新理念,在課堂上教師退下來就不敢再站出來,眼睜睜地看著學生偏離知識點,越跑越遠也不肯上前拉一把,顯然也是不對的。我想不管是“放”,還是“扶”,都要有它的度,“扶”多了就是“牽”,“放”多了就會“倒”。
數學是一門邏輯科學,十分嚴謹,課堂上學生跑偏或在同一層面不能提升時,教師要適時地站出來,把學生引向正軌。一位年輕的教師講《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到了推導公式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表格發給學生,讓學生用任意幾個小正方體擺出三個長方體,對照擺好的圖形,找到長方形的長、寬、高是多少,填在表格里,然后找到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推出體積公式。直觀圖形的支持下,這個表格不難填;表格的支持下,公式自然推出。課后教師反思說,學生雖然會計算,感覺公式的推導過程沒有落實。我問這個教師,公式的推導難在哪里呢?學生該探究什么呢?探究的實質不是得出公式,當學生得出體積公式的時候,教師要扶一下,為什么“長×寬×高=體積”,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對照自己擺的長方體讓學生去觀察發現,通過小組交流,真正明白長、寬、高是怎么來的,長、寬、高的積實質求的是單位體積小正方體的個數,得出體積公式。可見,放學生是有度的,教師要看時機出擊,別看著學生要“倒”,教師都不舍得站出來扶一把。
參考文獻:
[1]周亞娟.小學教學中博客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王麗華.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