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尉,宮立鳳
(山東省煙臺護士學校,山東煙臺264000)
微課教學對中職護理專業五官科護理教學的作用研究
王尉,宮立鳳
(山東省煙臺護士學校,山東煙臺264000)
目的研究微課教學對中職護理專業五官科護理教學的作用。方法從我校護理專業2013級大專班中隨機抽取由同一名教師授課的8個班共41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1~4班采用常規教學,5~8班采用微課教學,對采用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班級進行量化評價及比較。結果從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觀察學生、學生評價教師、測試成績4個方面來看,微課教學好于常規教學,且差異具有顯著性。結論微課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五官科護理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微課教學;中職;護理專業;五官科護理
五官科護理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學生理解、學習難度較大。近些年,可汗學院首倡的微課教學在我國迅速展開,這種教學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要講的或是已經講過的內容,五官科護理教學也恰恰需要這樣一種教學形式。但是目前微課大多用于比賽,其能否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缺少相關的研究。我們希望通過此研究了解微課對五官科護理教學的作用。
1.1 資料
選取我校護理專業2013級大專8個班中的41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43人,女生372人;平均年齡(18.98± 0.55)歲;1~4班共208人,5~8班共207人。
1.2 方法
8個班均由同一教師授課。針對五官科護理中的白內障病人護理、青光眼病人護理、近視病人護理3部分內容,1~4班采用常規教學,5~8班采用微課教學。采用微課教學的班級:課前,由教師制作好微課并上傳到學校局域網,學生利用自習時間觀看,并查閱相關資料;課上,由學生講課,教師總結。本研究設計了3份調查問卷,分別是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觀察學生、學生評價教師問卷,對所有評價指標進行賦分量化。在學習3部分內容后,所有班級同時進行同樣內容的測試,測試題型為選擇題,保證所有學生的測試成績都真實有效。所有數據采用Excel進行錄入,并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等。
通過對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觀察學生、學生評價教師、測試成績方面的量化評價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微課教學班的量化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常規教學班,且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微課教學和常規教學量化評價指標(見表1)
2.2 微課教學和常規教學量化評價結果(見表2)

表1 微課教學和常規教學量化評價指標
表2 微課教學和常規教學量化評價結果(±s,分)

表2 微課教學和常規教學量化評價結果(±s,分)
學生自我評價常規教學班微課教學班總分t值P 8.06±1.26 12.06±1.20 14 -33.19<0.01教師觀察學生9.14±1.66 11.17±1.58 15 -12.76<0.01學生評價教師13.74±1.92 19.43±1.06 21 -37.32<0.01測試成績85.97±11.97 88.87±10.46 100 -2.63<0.05
微課近年來成為各級信息化教學比賽的熱點,它是一種可以對教學難點、重點進行針對性教學的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當前微課設計過分重視制作技術,而對教學過程及活動設計、學習情境設計、學習任務設計等核心環節不夠重視。其后果是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制作出的微課有微課之“形”而無微課之“神”[1]。如何才能使微課“形”“神”兼備呢?課堂就是檢驗它的最理想場所。有研究表明,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微課確有很大優勢。應用微課教學,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2]。
在五官科護理教學中,我們希望借助這種教學形式,形成教學過程中的“教”和“學”的良好互動。課前教師將微課通過網絡發布,學生自主學習微課,課上師生一起探討未解決的問題,這種方式即當前備受教育界關注的翻轉課堂模式,在課前完成知識傳授,在課中實現知識建構[3]。
微課教學中,對師生進行客觀評價時,應該考慮兩個方面,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教師的評價,應考慮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實際應用情況、課堂把握能力、應變能力等。對學生的評價,應考慮學生學習參與度、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效果、課堂交互的積極性等[4]。結合五官科護理教學特點,為對微課教學和常規教學效果進行客觀比較,我們共設計了33個量化評價指標。從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觀察學生、學生測試成績的量化得分來看,微課教學明顯好于常規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五官科護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從學生評價教師方面看,微課教學的量化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常規教學,說明微課教學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總之,微課教學比常規教學更具優勢,但是我們研究所采用的微課教學模式并不是“純微課”教學,而是以翻轉課堂形式為支撐的微課教學。事實上,微課雖好,至少現階段也只是傳統教學和課堂的補充,是完整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支持性因素,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學交互活動[5]。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微課與課堂教學更好地結合,以便發揮微課最大優勢。
[1]鄭小軍.微課發展誤區再審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2):64.
[2]彭樺.微課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實訓中的教學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4):330-331.
[3]涂俊英,吳先飛.高校微課的應用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6(19):52-53.
[4]劉潔.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原則和評價探究[J].武警學院學報,2012,28(3):77-80.
[5]王竹立.微課勿重走“課內整合”老路——對微課應用的再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4(5):38.
G424.1
B
1671-1246(2017)11-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