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國,尹金鵬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473003)
微課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楊顯國,尹金鵬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473003)
微課;解剖學;實驗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逐漸走向信息化、現代化,微課作為技術發展與教學改革相結合的產物應運而生。微課以短小精悍、趣味化、視頻化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教師的重視,在國內外教育領域得以快速發展[1]。在整合傳統教學方法優點基礎上,筆者嘗試將微課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教學,現將結果分享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我校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1個班為實驗組,1個班為對照組。每組各50名學生,均為2016年全國高考招生錄取的新生,并隨機分班,學習能力與基礎條件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執行相同的授課計劃及教學目標,由同一實驗教師帶教,均配備《人體解剖學實驗指導》教材,均按大班理論小班實驗方式進行授課。
實驗組:建立以實驗教師為群主的解剖學實驗課微信群,課前教師上傳與本次實驗相關的微課視頻,一般為3~5個,供學生預習,視頻中設計2~3個問題,鼓勵學生預習時在群里討論;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對學生不清楚的內容重點演示講解;課后教師及時登錄微信群與學生互動交流并輔導答疑,有針對性地完善微課實驗教學。對照組課前自行預習。兩組實驗教學均按照教師示教—學生觀察操作—總結考核的順序進行。
1.3 評價方法
包括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客觀評價主要是學生實驗考核成績,具體為:總成績=平時成績(占30%,每次實驗課考核)+期末成績(占70%,期末實驗考核);主觀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以及教學方法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影響。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SPSS 18.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比較
2.2 教學方法對兩組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微課進行解剖學實驗教學,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實驗興趣,有助于師生互動,有利于碎片時間的利用,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教學方法對兩組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影響[n(%)]
2.3 兩組實驗成績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總評成績和優秀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表3 兩組實驗成績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微課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學生滿意度更高,能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實驗興趣,有利于師生互動及碎片化時間的應用,還可以明顯提高學生成績。在實驗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微課,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并具有獨特的優勢。
3.1 有利于實驗教學的優化創新
(1)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微課著重于單個知識點的剖析,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是圍繞單個知識點展開的,教師制作微課時一般選取重點或難點內容,直觀生動,可以有效強化、突出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2]。
(2)有助于解決實驗示教存在的問題。教師示教微小結構和位置較深的結構時,由于視野受限,只有少數學生能夠觀察清楚。比如顱底內面的孔、溝、裂、管,心臟的瓣膜等。教師制作微課時對這些部位采用近距離拍攝方式,學生可以放大觀看,也可反復觀看,非常清楚,以微見大[3]。因此,將微課應用于實驗教學,能夠有效解決教師示教受限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
(3)有助于實驗教學的完善和改進[4]。微課交流平臺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平等、自由地進行雙向交流,有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和需求,了解其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并在實驗教學中進行相應的改進,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學質量[2]。
3.2 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微課具有以下優勢:(1)趣味性強。微課使用的語言幽默生動,以歡快悅耳的音樂為背景,適時插入圖片或動畫,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最精彩的演示、最吸引人的方法講述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舒適、輕松的氛圍中主動學習。(2)效率高。微課視頻時間短,其認知策略和認知習慣都符合當下學習者的心理[5],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有效開展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3)實用性強。微課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學習習慣,靈活選擇學習工具,如手機、電腦或其他移動終端,對于不懂的地方可反復觀看,也可以自由安排學習進度,以提升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總之,微課更適合現代信息社會中自主化、個性化、碎片化學習[6]。
3.3 有利于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因為微課內容不能過多,只要求將某一知識點講解清楚,所以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廣泛查閱資料,精煉內容,從而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研究能力,改進了以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微課制作過程中教師加強了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培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適當地應用微課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能力培養和教師專業研究都是有益的。微課教學的缺點是單一的知識點講授,不利于系統化學習,缺乏連貫性。因此微課難以成為主流的學習模式,但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如何合理利用微課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1]宋永剛.中國高校微課調研報告[EB/OL].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02.htm l,2014-01-10.
[2]楊帆,梁文杰,張園園.微課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驗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醫教育,2016,35(3):37-39.
[3]李娟,劉明朝,郭海濤.微課和翻轉課堂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33(15):6572-6574.
[4]陶俊良,張東獻,胡慶甫.微課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6,39(4):493.
[5]梁裕芬,韋俊彬,陳海英.微課應用于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的初步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4,9(9):862-864.
[6]宋厚盼,黃惠勇,凌智.微課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的運用和評價[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7):95-97.
G434
B
1671-1246(2017)11-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