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經濟學的理論來自于經濟現象,理論應該是越講越簡單,不是越復雜越好。研究一個國家的新現象所提出的理論,就是為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做出貢獻。
到2030年,中國或將變成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現象會成為最重要的經濟現象。中國經濟繼續向前的轉型發展之路是艱難的,在轉型中,還將存在更多的矛盾沖突。我們要堅持以本土化的研究思想了解中國的發展階段特性,用現在主流的經濟研究方式研究經濟轉型,這樣才能讓中國的偉大復興成為一個真正可以實現的目標。
推動中國經濟學的創新有三個來源:中國的經濟現象、了解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階段特性的不同、用西方主流的范式來研究。
揚棄西天取經
研究中國問題,要有一種長足心態,必須把現有理論拋開,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現象背后的條件是什么,決策的目標是什么,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等。從西天取的經,都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所提出來的,看似對發展中國家問題解釋得很好,但如果真的應用,結果將與預期相差甚遠。原因在于理論是否適用,決定理論的條件和前提是否存在。
現有的理論不能指導我們更好轉型,發展中國家永遠趕不上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發展的是先進生產力,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是落后生產力。根據主流理論去轉型,開始可能建立起一些現代化的大產業,但很快經濟會陷入到停滯。要揚棄西天取經,因為西天取的經來自于發達國家,也必然是以發達國家的發展階段、社會制度等為理論前提,中國強行嫁接只會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問題。
要實現中國經濟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應該在發展中國家,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現象,了解其背后成功和失敗的道理,提出新的理論。而提出新的理論必須要有繼承與揚棄。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學界要進行理論創新與發展,就必須深入研究中國的經濟現象。因為新的理論總是來自于新的現象,但中國的現象如何來理解,一個是必須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因為馬克思主義講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研究當然是希望前進,必須從基本道理中尋求認識。一個是以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和范疇來進行研究。只有以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范式研究出來的成果才能和世界經濟學界進行交流溝通。
引入自生能力
認識到中國問題不能完全用西方主流經濟理論來研究以后,就可以開始對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與西方主流研究方式的結合點是在要素稟賦和結構上。一個國家要在產業上、收入水平上趕上發達國家,前提條件是其要素稟賦結構要趕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稀缺,所以應該想方設法增加資本在其稟賦結構中的比例。這就必須利用其現有的要素稟賦結構,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最有競爭力的產業,創造最多的剩余和最快的積累,從而提升要素稟賦結構。要素稟賦提升以后,原來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會失掉比較優勢,而新的優勢產業也會涌現,這樣產業升級就變得可能。另外,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有自生能力的企業決定了是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隨著資本積累增多,將成為資本密集型產業。
新經濟結構理論中把企業自生能力引進現代經濟研究領域。引進企業自生能力概念以后,對發展、轉型以及經濟運行都會有很多不同看法。
從發展的角度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這就要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需要企業從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向資本相對密集的產業不斷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如果是內生,就必須改變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要素稟賦狀況,根據每個發展階段的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來推動經濟發展。從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有競爭優勢就會產生剩余,有剩余才會有更高的積極性進行積累,資本從相對短缺變成相對豐富,然后產業就會不斷升級。
從轉型的角度來看,企業自生能力概念可以對很多轉型現象中的一些矛盾現象提出合理解釋。比如,轉型中的國家開始轉型的時候,認為休克療法是最好的方法,漸進雙軌是最糟糕的方式。但是如果有了企業自生能力這個概念以后,會發現在轉型之前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政府按照休克療法補貼的話,這些產業就會垮臺,垮臺之后會造成極大的失業,社會不穩定,經濟不發展。任何當局者都不會允許這種狀況發生,無論是把補貼都取消掉還是繼續補貼,效率都是很低。漸進雙軌被認為是最糟的方式,但同時又最務實。漸進雙軌是一方面政府給予企業補貼,另一方面放開比較符合當時發展狀況的企業的準入,不僅準入,而且發揮政府的因勢利導作用,實現經濟穩定和高速增長。
認識階段特征差異
在不同發展階段國家,金融結構、人力資本、貨幣政策是不一樣的,經濟運行理論創新與發展路徑會有所不同。
發達國家資本密集,產業技術升級必須依靠發明,這其中風險很大,所以必須有良好的金融安排。這對發展中國家并不好使,發展中國家有自生能力的企業,一般勞動力較密集,資本需求少,且風險生產的產品成熟。所以發展中國家的風險和資本需求與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
人力資本非常重要,但由于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企業不同,所需的人力資本結構是不一樣的。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在最前沿,技術都必須自己發明。所以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是更成熟的。在產業發展中,發展中國家要學習發達國家現有的技術,人力資源資本是不一樣的。
貨幣影響價格的漲跌,不影響經濟的增長。這是芝加哥大學最驕傲的一個理論。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依靠產業不斷發展和技術不斷升級。經濟創新和產業升級需要投資,投資決定成本,投資成本決定利率,利率高低跟貨幣的發行有關。可見在芝加哥大學里面講貨幣,經濟是沒有增長的,貨幣高低只是影響價格漲跌。但是如果將貨幣放到經濟不斷發展的階段過程中,就會發現不一樣。
發達國家的貨幣在現階段之下是比較寬松的,能夠導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驅動經濟增長。但由于貨幣太寬松,有超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所以就會有一個最優的貨幣增長速度。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技術創新的可能性是不一樣的,發達國家必須自己發明,但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吸收,創新的成本比較低。即使有最優的貨幣政策,發達國家的最優貨幣政策和發展中國家的最優貨幣政策也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