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青
中小財險公司仿佛陷入經營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截至5月31日,共有78家中外資財險公司披露了2016年年報,保費規模超過100億元的保險公司共有11家。保監會數據顯示,11家保費收入約占行業總額的86.61%,利潤占90%以上。剩余的67家中小型財險公司盈利微薄,甚至有經營5-10年的公司仍在虧損中掙扎。
浙商財險去年承保虧損高達6.5億元,成為“虧損王”。而亞太財險、燕趙財險、華海財險、信達財險、國泰財險、富邦財險和中煤財險等公司的虧損額均超過1億元。
虧損的背后是經營困局。一位中小財險公司的高管稱:品牌認知度較低、業務結構雷同、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成為中小公司發展的掣肘。
中小財險公司的盈利模式轉型勢在必行。一位接近保監會的人士稱,近年來,監管層嘗試多種財險牌照,加大了非車險業務的扶持政策,引導中小險企朝專業化、細分化的方向發展,開發尚未滿足市場需求的領域,希望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稱,中小財險突破盈利困局的過程,也是中國財險市場不斷細分、開發的過程。
“泥沼”之困
近年來,雖然中小財險公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中國的財險市場依然延續著寡頭主導的格局。
保監會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保費規模超過100億元的保險公司共有11家,保費總和達8025.02億元,約占全行業保費收入的86.61%,其余67家險企的保費總和為971.9億元,占比約為13.39%。
“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仍然是行業巨頭,2016年這3家公司的保費占行業保費總額的63.07%。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國內中小財產保險公司發展問題研究報告》指出,100億元保費規模是區分大型財險公司和中小財險公司發展的門檻,保費在這個水平之上和之下的財險公司在發展理念、經營思路、競爭優勢和競爭手段等方面都有明顯不同。
郝演蘇稱,中小財險公司近年來在資產規模、投資收益、公司管理、產品戰略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就整體而言,發展依然步履艱難。
前述中小險企高管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確認了這一點,他分析稱,目前中小財險主要有如下幾大困境:
首先,品牌認知度較低。中小財險公司進入市場時間短、規模小,處于業務拓展期,對客戶的吸引力有限。
其次,抗風險能力不強。中小財險公司業務區域集中,機構覆蓋率低。險種結構較為單一,選擇話語權較弱,缺乏保費的增長點,經營中存在明顯的系統性風險。
再次,投資渠道狹窄。目前監管對中小公司在投資工具和投資范圍上的限制較多,譬如產業基金、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小財險公司難以涉足,投資收益水平不高。
此外,公司治理結構欠完善。一些小公司股東行為不規范,管理層動蕩,公司內部治理落后,甚至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業務發展。
業務單一、過多的倚重車險,被認為是中小險企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在我國,車險業務一直是財險市場的主角,占超過70%的份額。但是,依靠車險盈利卻并非易事。目前,除了“老三家”以外,僅有陽光產險、安邦財險、永安財險、國壽財險、華安財險等幾家公司實現了車險業務盈利。
前述中小險企高管坦陳,車險始終是大型財險公司的天下。在商業車險費率改革后,一些大型財險公司通過高額補貼搶占市場份額,這些補貼包括給予業務員、中介的費用,以及客戶的補貼等,使得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險企因為沒有規模,做車險無法攤薄固定成本,所以處境愈發困難。
此前,不少中小財險希望通過投資端的收益彌補承保端的虧損,但是鑒于目前的投資環境,使其生存日益吃緊。
未來之路
中小財險公司的盈利模式轉型勢在必行,但是出路究竟在哪?
一位接近保監會的人士稱,此前監管加大了非車險業務的扶持政策,引導中小財險朝專業化、細分化的方向發展。譬如,支持發展保證險、投資型財險;加大政策型農險財政補貼等等。
本刊記者了解到,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保證保險以其較高的費率,吸引了不少險企。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等巨頭紛紛開拓這一市場,并且取得了不錯的盈利。
而“虧損王”浙商財險去年就曾“踩雷”保證保險。受僑興私募債違約事件拖累,浙商財險的保證保險業務承保虧損3.7億元,拖累整體業績表現。
前述中小財險高管稱,雖然保證保險市場有大量需求,但是高風險、高賠付使中小險企面臨操作上的難題,即便開展了該業務,也不敢盲目擴大規模。
至于政策型農業險,前述高管表示,很多中小財險公司并沒有縣域一級的分支機構,所以很難涉獵該類業務。
雖然中小財險公司經營深陷泥沼,但是各路資本仍覬覦財險牌照。《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統計,2015年至今,保監會批準了26家財險類開業或者籌建,數量遠遠超過人身險公司。截至今年1季度,在國內開展業務的中外資財險公司共有82家,另有15家財險類公司獲批籌建中。
市場主體的增多,會不會有更多財險陷入經營困境?
保監會財險部一位人士稱,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行業的發展也必然產生創新經營、市場細分的內在需求。
他進一步解釋稱,今年獲批的保險牌照中已經開始了多種嘗試。譬如,廣東粵電財險自保險、中遠海運財險自保公司獲批,標志著國內首批自保公司正式進入籌備開業階段,這是自保領域的新嘗試。
此外,保監會還批準了眾惠財產相互保險公司,開展相互保險試點,有助于擴大保險覆蓋面、滲透度和普惠性。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未來,我國保險市場上一定會出現一批聚焦細分市場、獨具特色的保險公司,其市場規模未必很大,但經營效益一定不差。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監管也加強了對財險公司新晉股東的控制。如陽光盛世財產保險、科暢財產保險,均因為股東資質的不達標,被保監會駁回了籌建申請。
郝演蘇也表示,大財險公司在經營時更多地會關注如何維護其既有的市場份額,而較少關注新市場的開發和細分,這就為中小財險公司發揮作用提供了舞臺。中小財險公司只要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細分需求,就可以擴大自己市場份額。這個過程也是中國財險市場不斷細分、開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