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鑒文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帶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多元的國外文化。面對豐富多彩、良莠不齊的國外文化,判斷力較差、意志力較弱的小學生該如何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為高一級教育作鋪墊的小學教育該如何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德育實踐?
德育實踐是德育管理的重要路徑,但缺乏內涵的德育實踐不能對小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達到良好的教育實踐效果,德育管理就需要結合中國文化,并且要緊緊依靠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團結、拼搏、奉獻的真實寫照,它廣博豐富、深奧精微,可以為德育管理提供豐富的素材。從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百家爭鳴的思想理論,到詩詞曲賦,再到國畫、書法、對聯、傳統節日等,都是中國小學生最好的德育素材的來源。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非常重視將德育管理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這些國家不僅在經濟上取得成就,在基礎教育上也是各國學習的榜樣,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文化在德育管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也證實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德育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從小學做起,在德育管理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應用于德育實踐中。
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何棠下小學在德育管理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調研
小學德育管理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但在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下,小學德育管理在實踐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性如何?小學生在學校營造的德育環境里,是否能獲得德育認識、德育感受、德育意識以及德育活動的提高?
鑒于此,筆者將以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何棠下小學(以下簡稱“何棠下小學”)的德育實踐為調研對象,深入了解其德育實踐經驗,從而以此為落腳點反思小學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小學德育管理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為提升小學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決策參考。
1.調研對象的選取
選取何棠下小學進行問卷調查。考慮到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詞匯量不足、對問題理解能力不夠,因此問卷不涉及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本次調查主要針對三、四、五、六年級的小學生。采用在班級里隨機抽取對象的方式進行,每個班級抽取30名,總共統計樣本為360名。
2.調研情況分析
調查問卷主要從德育認識、德育感受、德育意識及德育活動四個方面設計問卷,共羅列了二十個單選題、十個多選題以及三個問答題,就四個年級在這四個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
在德育認識方面,三年級小學生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為30%~44%,只有21%的學生知道“孟母三遷”,只有79%的學生可以流利背誦六首以上的唐詩;在四年級小學生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為45%~51%,只有33%的學生選擇學校老師作為認知傳統文化的來源,95%的學生知道端午節的來源;五年級小學生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為54%~65%,98%的學生知道端午節的來源,但只有34%的學生可以掌握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細節;六年級小學生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為74%~85%,98%的學生可以背誦十五首以上的古詩,但只有37%的學生選擇從學校老師中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在德育感受方面,三年級小學生中,有78%的學生選擇的自信、文化、運動三個因素最能推動自己成長,僅3%的學生認為學校、家庭對自己的關心與支持幫助最大,85%的學生選擇長大后一直照顧父母;四年級小學生中,68%的學生認為參與各類校園活動對自己的個性的培養有重要作用,75%的學生選擇長大后一直照顧父母,并且90%的學生認為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自己應該做的;五年級小學生中,97%的學生最在意學校教師與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與看法,88%的學生選擇的健康、友誼、知識三個因素最能推動自己成長,僅13%的學生認為學校、家庭對自己的關心與支持幫助最大;六年級小學生中,54%的學生認為壓力對自己的成長幫助最大,98%的學生選擇自己長大后會一直照顧父母并且97%的學生認為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自己應該做的,57%的學生會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看法。
在德育意識方面,三年級小學生中,18.3%的學生選擇有效的撒謊,同時55%的學生堅持這種撒謊是掩飾自己的內心,沒有惡意;四年級的小學生中,42%的學生認同撒謊是由利弊決定的,同時23%的學生選擇若無人關注的時候,看到一百元在地上,會私藏起來;五年級的小學生中,81%的學生選擇再也不撒謊,78%的學生選擇拾金不昧,需要關注的是,22%的學生選擇期待有回報的幫助;六年級小學生中,33%的學生選擇如果沒有回報,那么不會再幫助別人,12%的學生認同撒謊是由利弊決定的。
在德育活動方面,三年級小學生中,66%的學生每天接觸手機與計算機1小時以下的占比20%,有32%的學生使用計算機2~3小時;四年級小學生中,21%的學生使用計算機2小時以上;五年級小學生中,66%的學生使用計算機3小時;六年級小學生中,11%的學生在使用電腦時間為2小時,14%的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為1小時以下,55%的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為3小時以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一是學校與家庭對小學生性格的養成、道德認知影響很大,并且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父母與老師對此關注度不夠高。二是有小學生選擇長大后不會一直照顧父母,其中的緣由有三點:家人的行為暗示作用;家長過度重視應試教育對孩子心理造成逆反心理;家長與孩子之間感情比較冷淡。三是計算機、網絡與現代新溝通方式對小學生影響越來越大。網絡中的信息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影響幅度越來越大,并且小學生在道德認知方面的觀念正在逐步成型,有了判斷問題的基礎與意向,因此,德育管理要加強對小學生網絡與計算機使用的引導。四是小學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有積極的效果,90%以上的小學生選擇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但我們需要關注,在誠信引導方面,德育管理者需要有更多元的措施來培養小學生的誠信意識。
二、何棠下小學德育管理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經驗
根據何棠下小學的實踐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何棠下小學充分融合了小學德育管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熱愛生命”教育為特色教育的根本,以“書香校園”為實施特色教育的路徑,“以陶育德,以陶育人”為預設特色教育的目標,成功地完成了八十載的小學基礎教育工作,向更高一級的學校輸送了優秀的學生。筆者總結出小學德育管理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三點經驗。
1.開設特色教育課程,提升學習傳統文化的趣味性
何棠下小學歷史悠久。1936年9月,何維熾先生帶著五位老師,開始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棠下村貴一何公祠內招生辦學,他們白天教書,晚上搞宣傳工作,此乃何棠下小學建校之始。由于城市的擴容,何棠下小學光榮地承擔了附近村莊本地村民以及參與中新知識城建設的外來工子女的教育教學任務。部分民工家庭文化水平不高,學生存在禮節、文明等德育行為不夠完善。何棠下小學德育管理團隊決定將德育工作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創新道德經典誦讀方式,提升學習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并以此作為校園特色教育文化,具體是:一是開設校本課程“生命教育”,并編制相關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有關生命起源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成長、生病、衰老、死亡等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接受痛苦與困難是生命的一部分,協助學生用積極的方法去面對痛苦與失落。二是以經典、詩文養德、怡情、促雅,以熱愛生命的書籍提升人的精神靈魂。每天20分鐘的閱讀時間,以及開展“經典誦讀”系列活動,使教師與學生在詩詞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浸染中塑造人文情懷和夯實人文底蘊,提升精神文化,最終實現健康和諧、熱愛生命、快樂成長;同時發揮“移動書屋”的作用,推廣“移動書屋”的經驗,將圖書室設在大堂、課堂、走廊,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讓師生在閱讀中不知不覺走進名家偉人的精神世界,與名家偉人進行心靈對話,陶冶自己、提升自己,努力守住心靈的凈土,從而達到熱愛生命、享受生活。
2.從生活細節與學習慣性出發,培育優良傳統美德
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培養小學生專注學習、守規矩、懂禮貌的生活習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關鍵。從生活細節與學習慣性出發,培育優良傳統美德是何棠下小學德育管理工作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一是拓展學生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與空間。學校充分利用各種公共資源,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感恩教育、安全演練、春游、掃墓、夏令營、藝術節、體育節和科技節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生命安全意識和做人的道理。二是抓好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每年的新生入學,學校必定會進行學前教育。每學期開學,學校必定要求一個月的行為規范學習月。同時每個學期都開展“文明班”“文明之星”“進步之星”“學習之星”“勞動之星”的評比活動,從而激勵學生的生命成長,使學生的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三是堅持每天的晨檢、午檢匯報機制,保證學生的平安到校;堅持每個星期假前的安全教育;堅持每天校園門口的安全巡查,保證學生安全到校、離校。學校每學期堅持聘請廣州市黃埔區消防大隊的警官進行安全、消防講座,每學期進行2~3次的安全演練,加強安全管理,建設平安、文明校園,為師生的生命保駕護航。
3.巧用小學地緣優勢,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何棠下小學的生源基本有兩類:一是附近村民的子女;二是中新知識城建設的外來工子女,兩類生源的特點是文化基礎不均。為解決這個矛盾,何棠下小學德育管理團隊從三個角度去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提倡“上善教,若水學”,倡導“若水教育”方式。此典故來源于《道德經》中提出的“上善若水”,即上善的人如流水,水無形無狀,溫柔似水,但水滴穿石,水的“柔德”正像教育的“無為”和“不言”。二是“以陶育德,以陶育人”。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思想指導下,以陶藝教育作為學校的實踐文化特色教育,“以陶育德,以陶育人”, 提倡學生在深厚廣闊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之上構思創作作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展現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出的動物、人物、花草等作品,活靈活現。這種開闊的思路使學生的作品既有文化內涵,又有個性特色。三是成立藝術、球類等興趣小組,并在每周二下午開展第二課堂興趣小組活動,提供多樣化發展選擇,為每位學生的健康發展、個性彰顯搭建廣闊的舞臺,讓我們的生命活得多姿多彩。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興趣班,開展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興趣班體藝活動,讓學生在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激揚生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結語
筆者是德育管理工作者,結合對國內外德育工作文獻的研究以及本校德育工作的考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小學是德育工作的基礎陣地。小學德育管理團隊要學會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分析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總結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結合小學生源特點、地緣特點等,與德育工作結合起來,培育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2)筆者從調研中可以發現,當前小學生的德育認識、德育感受、德育意識及德育活動等在總體表現上是積極向上的,但依然存在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等方面做得不夠的問題,因此,學校仍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德育認識水平與德育意志力。
(3)開設獨具特色的德育課程,對學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何棠下小學開設的生命教育特色課程就是一個典范,可以吸引學生快速地關注自己,并主動地參與到德育實踐中去。
(4)鼓勵學生把學習到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實踐。如開展“唐詩宋詞比賽”,從班級選出優秀選手,不僅要背誦詩詞,而且要解釋詩詞;鼓勵學生學習古箏、琵琶、二胡等傳統樂器;組織到廣州市黃埔區尋找歷史古跡,分小隊考察歷史古跡,并撰寫學習報告。
五是小學德育管理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何棠下小學80周年校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優秀校友回饋母校,捐資助力母校80周年校慶,在何棠下小學,乃至廣州市黃埔區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小學教師、家長和社會等三方合力,擰成一股繩,才能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變成搭建學生道德體系的基石,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影響、糾正和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何棠下小學)
(策劃編輯:蘇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