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玲
摘 要 學校教育旨在解決大部分學生的求學問題。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一方。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更加突出“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 中學 美術教學 學生中心 教育理念
1中學美術教學情形分析的重要性
(1)美術教育對象從達官顯貴的消遣逐步演變到社會各個階層。在此情形之下,要求中學教師更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關注在當前教育環境下教與學的相輔相成關系。美術教學的狀況分析對提高美術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水平都有重要意義,也能更好滿足學生美術素質的培養。
(2)當前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存在失準的情況。繼而引發的學生情況把握不具體,缺乏教學針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對美術學習過程的粗放式管理,不考慮美術學科的個性特征,受此影響,學生的美術情商將難以延展。
(3)實踐教學,會發現在中學美術教學設計中,具體的教學活動記錄以及課堂案例教學部分,相當數量的老師有敷衍的情況,缺乏階段性的分析與總結,對教學活動中教與學存在的問題不能集思廣益,找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教學反思活動開展沒有形成機制。
(4)針對教學相長的關系,問題會層出不窮,應轉變一線美術教師對教學的認識,通過對個體學生深入交換意見,獲得學生的獨特學習認識和體會;進行必要的學生座談,解決共性問題。結合具體的案例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評比,將有助于美術教學質量整體提高。
2當前美術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設計方面
通過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在教學設計中有關教與學分析的文章數量屈指可數。2011年之后,這一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上升速度緩慢。說明一個情況就是教學設計中缺乏對教與學的考慮,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教師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2.2教學案例的選擇方面
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在課堂目標和實際效果上教師對學生缺乏分析,導致教學效果的差異,主要體現有以下幾點:
(1)課前分析準備不充分。教學目標制定及教學內容選擇比較感性,對學生美術功底、基礎知識、個別學生的關注不夠,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目標跨度大。具體表現為對學生實際接受能力考慮不周全,對學生遇到困難會退縮而失去學習信心沒有充足的準備。中學生有共性的學習情緒,不愿意在學習時間上花費太多精力,對于美術的認識尚在啟蒙階段,加上中學的學業負擔較重,學生對美術素養的理解還比較淺薄,沒有完備的課前分析,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中分析缺乏比較。中學生共同的學習情況之余,學習的個性化特點已經開始顯現,逐步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而美術又是極具個性化的學科,是自我審美觀念的體現,缺乏自信,甚至不愿意別人評價自己的作品,害怕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立場,擔心別人的嘲笑。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態。
(3)課后分析不及時。由于課前、課后的缺陷,學生難以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美術教師不能及時完成教學反饋,對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沒有仔細分析,難以形成針對性的解決,特別是問題學生的個案更要花費精力。
2.3教學相長的認知不足
很多人認為美術不是主科,而且課時相對較少,同時美術課不用考試形式考查,導致非藝術中學對美術課程認識不足。這些觀念潛移默化傳導到美術教師的日常工作中,難免出現工作的懈怠,對學生求知渴望的無視。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教學相長的重要性,也能認識到其在開展教學工作中的推動作用。但不代表每位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都能自覺進行學情分析,并且堅定落實。
2.4經驗式的教學分析
長期從事美術教學工作的教師,有著豐富的課堂經驗與解決學生學習困難的方法。美術課的教材內容相對固定,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的積累,往往容易造成憑借經驗進行教學,久而久之會造成教學方法的落后,墨守成規而不敢去創新,長遠看來對美術教育教學都是不利的。調查發現,美術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很多時候為了簡化程序,直接將教學參考當做分析結果,極少開展對不同的授課學生與知識連接的思考。想當然為學生擬定學習內容和學習階段,這勢必將導致學生學習的片面與個性的抹煞。
2.5中學美術教學分析的展望
本篇主要就中學美術教學中教與學關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初步探索。結合美術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從教師角度對美術課程目標的設定、教學進程的開展以及教學反思進行了研究,旨在幫助美術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美術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面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始終站在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優秀美術人才的高度對待工作中的是非成敗,不斷加強自身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匯集。同時,美術教學過程中新鮮事物將不斷涌現,要注意集體智慧的發揮。每位教師都將遇到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特定的學生,要積極轉變教學風格和態度,就學生的共性及個性問題開展集中討論,開展頭腦風暴,將教學分析覆蓋美術教育全過程,最終為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程勝.如何分析學情[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
[2] 謝晨,胡惠閔.學情分析中“學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3] 陳瑤.學情分析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