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瑩
矛盾分析是運用對立統一法則去考察事物的方法,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今天我們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各層次上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中,部門眾多、層次復雜,商品經濟、制度、體質、經濟結構、經營管理、國際關系,到處充滿著矛盾,如何正確地進行矛盾分析對于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至關重要。
經濟現象間總是充滿矛盾的,矛盾一詞在生活中很常見。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的狀態,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實體,它在本質上屬于事物的屬性關系。這種屬性關系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系,這種特殊的關系就是“對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間存在著這種“對立”的關系,所以它們才能夠構成矛盾。由矛盾自身的定義我們可以對應的得出關于經濟矛盾的定義,經濟矛盾應該是反映了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是經濟現象的本質屬性,不同的經濟實體間相互對立相互作用的關系就構成了經濟矛盾。
關于經濟矛盾概念的理解
萬事萬物都具有矛盾,但是矛盾卻不是事物自有的。經濟矛盾是無法脫離主體意識單獨存在的,它反映出了不同研究主體的階級屬性。政治經濟學是矛盾演化的產物,經濟矛盾并非是先驗存在的,它是由代表特定主體利益的研究者在對經濟現象的研究中規定的,正是因為主體性的差異,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才會從對經濟現象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的矛盾方面。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的主題是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實際上就是以資本所有者為主體,探討如何最有效的實行資本所有者的利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題則要從勞動者的角度出發,規定現實中國經濟矛盾,并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中國勞動者的主體地位。要明確矛盾指的是作為研究主體的人,在對現實經濟現象的分析中,規定出現象之間的矛盾。
不只是經濟現象,作為矛盾的研究者——經濟學家的思維也是矛盾的,由于立場和時代的變化,他們處在不斷變化的矛盾中。在資本主義研究的代表中,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始終貫穿著一種自由的思想,運用大量的實證大量的比較進行研究,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還處于早期的發展階段,社會上還有很多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資本主義需要自由,封建和集權專制嚴重壓迫著資產階級,遏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家致力于批判研究,主張資本的自由競爭,深入分析經濟矛盾。在資本統治全面確立以后,資產階級擺脫了受壓迫的地位,他們需要更進一步地發展,需要研究如何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們在對國家政策研究的同時引入了很多的衡量指標,效用就是最顯著的例子。在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將批判的對象轉為社會主義,但是由于自身處于統治地位,所以這個時候的批判只是一種形式,在本質上這更多的是一種辯護。從矛盾的分析也本質轉到了表層,力求解決一些表層上的經濟問題而不是經濟矛盾。
矛盾分析的原則和方法
明確主義。現實生活中處理事情時,我們經常會提到要使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好的方法,在矛盾分析中,我們同樣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好”與“正確”是兩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到底何為“好”,何為“正確”,這就需要考量你的目的,根據最后想要達成的目的選擇合適的方法,這就是正確的、好的方法,有一個成語叫“南轅北轍”,就是在批判方法與目的的不一致。經濟學學術研究也是有目的的,研究特定問題時有具體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都離不開一個總目的,這個總目的始終圍繞著你的“主義”。“主義”也就是立場,它具體包含了兩層含義,首先是“階級”,其次是“利益”,你想要維護哪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當前迫切需要實現的利益是什么。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站在勞動者的視角上,而勞動者目前需要的就是改善自身的生活,成為這個社會真真正正的主人翁,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絕不只是為了國家,不只是為了經濟發展,因此單純地去研究社會如何發展這是不全面的,這或許就是“GDP主義”的弊端。勞動者在這個社會上還屬于薄弱的一方,要始終謹記研究目的,探索當前勞動公有制的矛盾對立面,用批判的方法去除那些阻礙勞動發展的因素,實現勞動者的主體地位。
以正確的哲學觀作為指導。哲學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體現,社會變革通常是以哲學觀念的變革作為指引的,各學科方法論的變革也開始于哲學的變革。哲學的方法論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它是哲學方法論的具體化和表現形式之一。資本主義哲學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早期有上帝論、之后是天命論,發展到最后形成了當今社會普遍認可的唯物論。后期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在唯物觀念的影響下,站在資本所有者的視角上,探討如何提高資本所有者的權利,分析社會經濟矛盾,對于當時的封建統治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使得社會變革前進。馬克思明確提出自己所代表的是無產階級,集成并發展了當時社會主流的唯物觀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刻反思,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以人道主義為基礎的哲學體系,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獨到的視野分析經濟矛盾,鑄就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先河。馬克思在從事矛盾分析時,既運用了經濟學分析方法也沒有脫離哲學方法論的指導。我們在之后的分析中,應該沿襲這一先進的思路,不要將二者完全對立,應該繼續把他們統一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具有深度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用于指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在實踐辯證法的指導下研究經濟矛盾。矛盾分析所用的根本的方法就是實踐辯證法,實踐辯證法是以“唯人主義”為中心,要點就是處理矛盾。在主流意義上的唯物辯證法的研究內容主要為客觀規律,總結人類社會、自然界,研究其發展,總結其發展的普遍特性。在唯物辯證法中,人的中心地位被嚴重淡化了,人成為了客體不再是主體,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上,首先,對辯證法的來源存在誤區,認為自然界是遵循客觀原則發展的,人類在認識其發展的過程中從中總結出辯證法,這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響的;其次,對辯證法的主體認識錯誤,認為其主體是自然界,人只不過是從屬于其的客體,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來源于自然界的,人類的思維活動也不能脫離此。馬克思的辯證法與此不同,是具有實踐特點的,是對于傳統的唯物辯證法的發展,其出發點由自然界轉向到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中來,從現實的實踐出發意味著從人類和人類社會出發,物質和自然界只是從屬于人的,要在研究人類的實踐之后才對人類生存的物質條件進行研究。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具有變幻莫測的特點,其內容豐富繁雜,不可能對其每一個內容進行細致的研究,為此,毛澤東總結了以往時代對矛盾的研究,有建設性地提出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說法。這也就是說在對矛盾的研究中,要學會辨析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同時要認清主要的方面。雖然矛盾的內容非常復雜,但是各個矛盾對于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是不同的,有些矛盾對于整個社會發展起引領作用,可以支配其他的矛盾變化發展,這就是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地位也不是相同的,會有其中一個方面從屬于另一方面,受另一方面的變化影響,這就是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當然,矛盾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在一個時期居于主導地位的主要矛盾也可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演變為次要矛盾。
矛盾分析中所要注意的問題。
注重政治和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在研究中,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由價值觀、思想、道德三個方面構成,經濟過程中的參與者在經濟層次上的動機是其價值觀的體現,研究者的將自己的思想意識系統的總結梳理,形成各式各樣的經濟思想。在經濟的發展中道德力量更是不容忽視的,道德習慣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選擇。政治反應的就是不同階層的社會關系,政治活動就是在處理這些關系。政治對于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于政治中政黨的活動,社會中不同的政黨為了謀求經濟利益會從事不同的活動,采取不同的政策主張,居于統治地位的政黨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與社會的安定,會采用各種手段調控經濟生活。
注意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在研究經濟矛盾的時候,馬克思強調,要把經濟現象放在歷史的進程中去觀察,把經濟矛盾置于歷史的結果中去研究,而且要善于比較,在對歷史經濟矛盾進行分析,要從世界的視野中,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的不同點。在經濟生活中同樣要重視作歷史的分析。任伺一個經濟問題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任何經濟現象也都有自己發展的歷史過程。因此,我們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必須把它放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