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陽
摘 要: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高職院校結合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建立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實現集教育資源整合、實習實訓創新、項目研發及成果轉化、創業項目孵化、創新創業競賽、社會服務于一體的信息化創新創業平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 信息化 創新創業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214-02
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和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等文件要求,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探索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等,針對上述問題,高校可以探索建立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來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1 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1.1 搭建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平臺
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都是高校的主要職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國家的科技進步不能只靠科技工作者和教師,還要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不斷涌現新生力量。目前,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課外創新活動的平臺不夠完善;指導教師對創新活動的有效指導能力良莠不齊;學校對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這就迫切需要高校對教學、管理進行改革,來進一步地適應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要,創新創業基地將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的方向。
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的建立需要有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延伸傳統的課堂,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提供自主創新、項目研發、自主創業的平臺和載體,打造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1.2 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為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可以探索建立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和職業技能競賽、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以及推動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等,進而推動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實踐。
2 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功能定位
2.1 整合教育資源
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收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關的政策、制度以及教育資源,為一線創新創業教學和教學管理提供導向和支持,在建設教育信息化資源和創新創業基地的同時,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2.2 創新實習實訓
以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為中心,以二級學院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依托,為各專業在校學生提供專業的、先進的、具有創新元素的實習實訓環境和教學服務,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創新實踐精神。
2.3 研發項目及轉化成果
為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將以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為依托,整合社會現代化資源、設備設施與校內資源,開展與行業企業合作技術項目研發、縱向科研項目研究、授權專利技術研發以及科技技術攻關。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技術成果頗多,但沒有實現社會價值。通過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可以對教師現有創新技術、專利技術進行社會價值轉化,促進科研成果流向相關行業和企業,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同時,校企共同完成成果轉化的過程也是實現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
2.4 孵化創業項目
以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以及大學生社團為載體,通過校校、校企以及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創建創客空間、創業實驗(訓)室、創業工作站以及創業孵化基地,挖掘“朝陽”項目,發揮創業服務、成果展示、示范引領作用,培養創業意識、積累創業經驗、孵化創業項目,提高學生創業就業能力。
2.5 舉辦創新創業競賽
以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為引領,以二級學院創新創業基地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依托,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和職業技能競賽,為探索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提供依據。
2.6 提供社會服務
以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和二級學院為依托,開展行業企業員工、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 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內容
3.1 引導宣傳,營造基地良好氛圍
通過校園網站和廣播等自媒體,以及宣傳展板、校報、廣告欄、櫥窗等陣地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宣傳高職院校典型創新創業優秀成果以及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業觀、就業觀和成才觀。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建立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宣傳國家和地方政府促進創新創業的政策和措施,發布國家和省市創新創業項目、市場行業需求、人才供給等信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法律、工商、稅務、財務、人事代理、項目推薦、項目融資等方面的咨詢和服務。
3.2 搭建平臺,發揮基地核心功能
根據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搭建集教育資源整合、實習實訓創新、項目研發及成果轉化、創業項目孵化、創新創業競賽、社會服務于一體的信息化創新創業平臺。由基地統籌規劃,完善各二級學院實習實訓開放式平臺建設,推動以創新創業基地為中心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創新項目研發平臺建設;聯合創新創業基地和二級學院實習實訓,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平臺建設、社會服務平臺建設。同時,構建適合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的組織機構、制度體系和運行模式,充分發揮基地的各項功能,推動高校創新創業工作。
3.3 建設團隊,賦予基地創新活力
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建設由指導教師與學有余力的學生個體或專業性社團、綜合性社團共同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創新項目研究與創業項目設計,把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知識緊密結合,完成從項目創意到項目設計、實施和應用的創新研究過程。教師應在社會和企業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使之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工程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成為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雙師雙能教師。
3.4 建立制度,保障基地有效運行
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最直接、最開放、最有效的平臺,也是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第二課堂”。為保證創新創業基地的有效運行,需建立三個層面的保障制度:一是學校層面,成立信息化創新創業基地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基地建設工作;二是基地層面,組建創新創業項目評審專家組,主要負責創新和創業項目的審核和成果評估;三是其他層面,建立創新創業基地開放式管理制度、執行細則、軟硬件運維管理辦法等。
參考文獻
[1] 李佳,代刃.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的探討與實踐-以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例[J].現代企業教育,2014(12):77-78.
[2] 楊艷,艾志強,沈元軍.芻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