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明
【摘 要】 本文主要以服務模式為基點對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加以研究,針對我國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具體情況來探索創新服務模式運用于普惠金融中的必要性,并根據構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提出與之對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 普惠金融發展 創新服務 服務模式 研究
一.什么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主要指的是可以更加全面以及有效的為社會所有群體與階層民眾提供具體的服務包容性金融體系。這也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且獲得的金融服務權利,在這些具體權利的基礎上,參與至經濟發展并且分享經濟發展的基本成果,從而實現國民的共同富裕,最終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理念。從普惠金融的實質來分析,它作為一個金融體系其實質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即系統包容性、結構合理性以及形式多樣性。要想使普惠金融得以真正實現,則必須對其服務模式加以創新,其中包含了產品創新、制度創新、科學創新以及機構創新等各類金融體系的創新。
二.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在我國的具體情況
普惠金融服務發展的基本點在于“三農”金融服務,普惠金融也是支持弱勢群體的金融,與城市相比,農村屬于弱勢群體,與工業相比,農業則為弱勢群體。為此,普惠金融的主要對象為農村群體,其中農業是它服務的基本產業,農民是服務的重要群體。近些年以來,普惠屬于一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以及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的重要舉措。與其它相關的金融機構相比,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村鎮銀行等一系列中小金融機構,它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于讓弱勢群體獲得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務,這一點正好符合普惠金融的本質。為了更進一步的提升競爭力或者擴大國內市場,大部分金融機構都自主的實施下沉服務領域,將服務網點的覆蓋面擴展開來,當前,就我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物理網點來看,就已經達到了11萬個,而各鄉鎮新布設的POS機、ATM機等具體的電子機具也高達兩百多萬臺,在四十萬個行政村設置了助農取款服務點。全國大約有近四萬個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已經接入了中國人民銀行跨行支付系統。相關的金融機構會針對當地的具體情況來實施,通過創設專業的支農通道、創新以及引入相關微貸理念以及技術等方式來實現靠前服務創新,最終擴展了農村金融體系的覆蓋面。除此之外,這些政策有利于農戶貸款活動的實施,當農戶有了資金,他們也就有了將農業變為產業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使民生得以改善。
三.普惠金融創新模式發展的具體建議
(一)強化普惠金融政策支持體系
普惠金融體系基本體現了結算、信貸以及融資等相關金融服務享用權的公平問題,重點對弱勢群體加以關注、服務,并且給予足夠的支持,對相關參與主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加以提升。就整個體系的核心對象來看,通常為低收入的弱勢群體,這些群體對于金融服務的基本需求也將決定了宏觀、微觀以及中觀等各個不同層面的行動?;诖?,當相關金融機構在尋求利潤的過程中也必須承擔起具體的社會責任。對弱勢地區以及弱勢群體加以普遍惠及,對這些群體的具體生存狀況進行關注,為其提供相應的機會讓其擺脫貧困。為了達到以此目標,金融機構必須對其經營理念進行轉變,針對弱勢群體來實施服務與產品創新。首先,國家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來促進普惠金融的基本發展,財政資金的有效協調也會直接向中小金融機構或者目標群體提供貼息補助、信貸支持以及獎勵,以此來激勵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其次,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就當前來看,農村產權要素還未得到應有的資本屬性與資產屬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農村產權要素的融資功能以及降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诖?,可以從農村的產權改革著手。通過修訂相關法律來彌合出現的沖突問題,搭建有效的平臺,使得交易更加規范,同時,完善具體的配套設施,促進統籌改革,最終推動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二)營造普惠金融創新服務模式環境
通過在近幾年對普惠金融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在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以及覆蓋率方面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金融體系的普惠程度還有所欠缺,中小企業融資貴與融資難的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此外,小型社區類的金融機構發展還有待加快。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持續沖擊,少部分金融創新業務還需要進一步的規范。面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國家政府必須將其監督與引導作用發揮出來,創造有利的條件與環境,從而促進我國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
在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對那些全面服務于高成長性客戶群體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加以關注,就此類機構來分析,它通常服務于經濟比較活躍的農戶、小微企業主以及城市創業人群,這在實施相關政策時有利于與相近區域內的中小企業創建良好的銀企關系,只有在完全掌握企業家的個人品質、經營能力以及企業據市場的具體環境等情況的前提下,小微企業融資才會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
我國普惠金融事業還處于初始階段,為此,它需要更多不同的形式加以創新,同時也需要對風險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加以平衡,國家政府在風險與創新這二者之間必須在系統可承受范圍之內對相關的金融模式加以探索,從而提升普惠金融的有效性與創新能力。就當前來看,金融服務體系至少還存在全國半數以上的人群未進行覆蓋。要想使得此類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則必須從技術、模式以及理念上著手,并進行創新。
(三)推動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有效融合
在普惠金融發展的同時,我們需要強調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有效融合。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對立存在的個體,他們的有效融合也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國金融體系面臨著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這需要通過金融的創新以及改革來得到真正的突破。就技術層面來分析,互聯網金融運用一些新的技術使傳統金融體系中的具體功能得以更加完善,這也展現了舊模式的高效率。為此,傳統金融機構能夠借此來實現其升級轉型,同時二者再進行深度合作,這能為財富管理模式創新以及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形成一個與客戶需求更加貼近的金融服務體系。
結束語
普惠金融的服務廣度、深度、可持續發展性以及社會福利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協調問題將成為發展普惠金融必須考慮在內的基本內容,尤其是服務的廣度、深度與可持續發展性之間的問題。金融市場、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機構等相關的金融體系都是為了確保實體經濟活動的基本需求所產生且發展的,而普惠金融則是在整個金融體系演化過程中慢慢顯現出來的一類占有較大比重的金融活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持續完善的過程中,金融改革的基本覆蓋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普惠金融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影響因素,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們可以看出,普惠金融與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發展債券市場等相關問題一起被提出,并且共同構成了我國下一步金融業改革的基本內容。我國未來的金融體制改革也將會朝著包容的、有創造力的、開放的以及有競爭力的方向進行發展,相應地,普惠金融將會迎來發展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易紅.農業銀行服務“三農”問題研究——再論普惠金融模式之發展[J].金融經濟,2016,16:46-47.
[2] 陸岷峰,楊亮.互聯網金融驅動普惠金融的原理推導——基于普惠性與金融本質的對立關系研究[J].華北金融,2016,08:67-73.
[3] 周孟亮.普惠金融視角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創新發展——兼談“百信模式”與“山東模式”[J].財經科學,2016,09:14-23.
[4] 景朝陽,方正,楊悅珉.巾幗共商普惠金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與創新的反思和啟示[J].財經界,2016,11:53-55.
[5] 連耀山.互聯網環境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實踐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03:86-90+148.
[6] 張宏亮.普惠金融發展的經濟效應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西部金融,2015,05:64-69.
[7] 陳俊秀,董文博.我國農村普惠金融改革實踐——“克山模式”信貸融資模式之創新與借鑒[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5,0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