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賀臻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不僅從情感上引起強烈共鳴,更豐富課本的內容,不拘泥于課本的原有材料,讓學生既感受到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課,又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從而擺脫了傳統思品課的老套、空洞的說教,互聯網技術手段應用過程中,老師無須多言,反而有利于情感價值觀教育的認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讓課堂精彩紛呈,學生激情飛揚,學生愛學、會學、善學,構建了有生命的思想品德課堂。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教學 網絡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a)-0239-02
網絡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我們的教學中,特別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帶給我們老師與學生的是欣喜與歡呼。很多老師在課堂之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讓學生大開眼界、受益無窮。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讓思想品德課堂精彩紛呈,學生在此帶動下或激情飛揚,或潸然淚下。
1 利用網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如果學生沒有了學習興趣,必定抑制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知識也就難以為學生所掌握。在思想品德課中,由于該課本身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無味,學生常常提不起興趣來學,因而學習的效果不佳。而網絡輔助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集光、聲、色、像為一體。因此,它能使靜止的語言文字“生動”起來,促使學生為之愉悅,為之興奮,以致產生濃濃的興趣。
其次,要精心設計好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在設計教程時,在把握好網絡信息技術使用的同時,要正確處理網絡信息技術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化深為淺、化難為易、化遠為近、化虛為實,使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趣味性、實效性。
例如,在講授“我和父母”一課的時候,筆者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知識制作課件。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父母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是怎樣細心照料我們、關心我們等生活情節,使學生對父母與子女間的愛有了直觀的了解,從而加深了對如何與父母相處的理解。
2 利用網絡,拓寬學生的視野
思想品德教材的編訂雖然盡可能聯系實際,但社會生活在每天每時變化,教材很早時候凸顯滯后,不是最新鮮生活的反映。網絡信息海量的各類材料,為教師們大幅度地拓展教材提供第一手的材料,老師們將社會中相關熱點問題納入教學中,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實情境,使思想品德課堂呈現出其他學科無法具備的時效性、現實性和趣味性。
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寬容與理解》時,筆者從網上下載了一則新聞,呈現給大家。
武漢寂靜的街頭,一位單親媽媽騎電瓶車撞掉了一輛嶄新的賓利轎車前保險杠,事后她雖然害怕,卻依然在原地等待。經過鑒定,她要負全責,賠償車主17萬元的修理費用。
車主說:“她生活非常不容易,那時街上又沒人,她大可以選擇逃走,可她卻一直在原地等待,是她的責任心感動了我,我愿放棄一切賠償,并且她的電瓶車我也一并包修了。”
思考: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分析車主和單親媽媽的哪些行為體現出理解。
教師總結:正是他們的互相理解化解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車主的理解可以改變這對母女的一生。
通過網絡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掌握理解的關鍵。
3 利用網絡資源,對教與學的內容進行優化
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由于思想品德學科本身內容新、時代性強,這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如果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只是將課本內容進行說教而不加以補充和修飾,這樣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同時也會大大地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就不利于教與學。而網上的資源豐富多彩,信息更新快,教師只要能夠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資源,就可以對教學內容進得補充、完善和更新,從而使教學內容生動而有趣,學生學習也會倍加積極。
例如,從稚氣未脫的七年級到初顯成熟的九年級,伴隨著成長的腳步,我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懂得愛惜和完善自己的品格;作為子女,我們能夠孝敬父母和長輩;對于同學和朋友,我們樂于伸出援助友愛之手……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自覺承擔責任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對自己做的事負責。在學習《學會承擔責任做負責任的公民》這一單元時,筆者先布置探究活動:以學會承擔責任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回顧和記錄自己兩年來的初中生活,重點思考幾個問題:初中階段我已經學會承擔哪些方面的責任?哪些責任我還沒有自覺承擔?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我的真實體驗和感悟是什么?我的責任意識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如何?筆者讓學生從網上尋求答案,并記錄自己承擔責任的基本情況。在學完本單元后,對自己一個月來承擔責任的情況和經驗進行小結,與同學、朋友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分享自己成長的喜悅。
通過學習、交流和總結,使大家懂得:只有建立在責任和義務之上的人生才是堅實的人生、成熟的人生。我們在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的同時,也就開始了美好人生的塑造。讓“我有責任心、我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這一最自信的、最有力的青春宣言,伴隨我們成長到永遠。
又如,在學習《嚴守法律》一節,學生通過網絡大量地搜尋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并根據自身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學習不同的法律知識,這樣既起到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又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所以,網絡在教學中的運用,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能達到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從而使教學的效果更佳。
4 課后溝通時充分利用信息網絡
教師應該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高效性這一優勢與學生開展高效地交流與溝通。初中思想品德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應該多與學生進行溝通,更多地去了解學生內心,關注學生的“三觀”。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后利用QQ、MSN等即時通訊軟件,與學生敞開心扉進行交流。雖然學生在課堂羞于表達,在QQ上卻可以無話不說,將自己的困惑、苦惱等都傾訴出來,教師也可以了解學情,并及時調整教學重點,以人文關懷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教學的對象是充滿靈氣、富有智慧之光的人,而不是物。”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輔助下,各種“甜甜”激發著學生們的“靈氣”,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時效化、多樣化,學生愛學、會學、善學,構建有生命的思想品德課堂不再是空話。
參考文獻
[1] 周錦輝.網絡環境下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的探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12):26-28.
[2] 張軍才.淺談多媒體環境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6):160-161.
[3] 沈文銘.多媒體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