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摘 要 特色節慶產業要發掘各地傳統節慶文化內涵,提升新興節慶文化品質,形成一批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節慶品牌。
關鍵詞 特色文化 區域性 民族風情
1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鏈條完整、效益顯著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形成若干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特色文化產業帶,建設一批典型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和示范鄉鎮,培育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各類特色文化市場主體,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文化企業、產品和品牌。特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產業產值明顯增加,吸納就業能力大幅提高,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提高生活品質、復興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等方面作用更加凸顯。
2主要任務。
(1)發展重點領域。鼓勵各縣(市)發展工藝品、演藝娛樂、文化旅游、特色節慶、特色展覽等特色文化產業。工藝品業要在保護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促進特色文化元素、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演藝娛樂業要鼓勵內容和形式創新,創作文化內涵豐富、適應市場需求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演藝精品,支持發展集演藝、休閑、旅游、餐飲、購物等于一體的綜合娛樂設施。文化旅游業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旅游產品,促進由單純觀光型向參與式、體驗式等新型業態轉變。特色節慶業要發掘各地傳統節慶文化內涵,提升新興節慶文化品質,形成一批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節慶品牌。特色展覽業要依托各地文化資源,突出本地特色,實現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引導特色文化產業與建筑、園林、農業、牧業、體育、餐飲、服裝、生活日用品等領域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產品類型和新興業態。
(2)發展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帶。加強對地緣相近、文脈相承區域的統籌協調,鼓勵發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特色文化產業帶。發揮現有區域合作框架作用,建立和完善特色文化產業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整體規劃,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產業要素有效配置,促進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按照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體部署,依托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持續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合理規劃、引導實施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推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建成國內、省內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有示范效應的特色文化產業帶。
(3)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范,鼓勵各地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不斷推出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產業優勢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對投入力度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示范區予以重點扶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引導各地深入研究評估當地可供產業開發的特色文化資源,提出資源利用和轉化規劃,推動特色文化產業有序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應明顯、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和集群。通過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全國范圍內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增強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區域文化品格,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4)打造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將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承載文化記憶和鄉愁,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明確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把特色文化產業項目與城市景觀風貌、功能布局緊密融合,形成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突出傳統特點,彰顯文化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鄉村原始風貌、自然生態,鼓勵文化資源豐富的村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一批文化特點鮮明和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鄉鎮、特色文化街區、特色文化鄉村,促進城鎮居民、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就業增收。
(5)健全各類特色文化市場主體。培育和引進特色文化骨干企業,發揮其在創意研發、品牌培育、渠道建設、市場推廣等方面的龍頭作用,帶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打破地區、行業分割,主動開放市場,鼓勵外地企業到本地投資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鼓勵其他行業企業和民間資本通過多種形式進入特色文化產業,把引入外部資源和做強做優本地企業有機結合。鼓勵各類合作社、協作體和產業聯盟在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扶持各類小微特色文化企業和創業個人,支持個體創作者、工作室等特色文化產業主體發展。
(6)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支持各地實施“一地(縣、鎮、村)一品”戰略,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發揮有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人、工藝美術大師和文化名人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中的作用。建立特色文化品牌認證和發布機制,加強宣傳推廣,完善傳統工藝、技藝的認定保護機制,鼓勵挖掘、保護、發展中華老字號等民間特色傳統技藝和服務理念,鼓勵特色文化企業申報原產地標記,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力度。
(7)促進特色文化產品交易。完善特色文化產品營銷體系,創新營銷理念,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依托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拓展大眾消費市場,探索個性化定制服務。支持特色文化產品參加各類文化產業展會,鼓勵有條件的展會設立特色文化產品展示專區。鼓勵“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引導一家一戶式的傳統銷售向代理、品牌授權等現代營銷轉變。借助社會組織、專業機構的營銷渠道與營銷經驗,擴大特色文化產品銷售。提升各類交易平臺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水平,促進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