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為實現向行業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借鑒外國成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經驗,系統闡述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等“五對接”的實現策略,建立高職“五對接”就業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保持高職教育的活力提供理論保障。
【關鍵詞】高職;五對接;就業導向;人才培養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培養者為了實現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遵循一定的教育理念,并在一定的培養制度保障下設計的,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具有系統性、目的性、開放性、多樣性和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關人才培養過程的理論模型和操作樣式[1]。
國發[2014]19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服務需求、就業導向”。決定中還明確提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2]。
二、典型人才培養模式借鑒
世界范圍內典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加拿大、美國的CBE模式;英國的BTEC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等。
1.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
新加坡的“教學工廠”以教師為主導,學校為主體,以教學為首要任務,模仿真實企業的布局、設施和工藝流程,并通過師資培訓將教師打造成工程師,實現環境和人的融合。教學工廠將教學和生產實際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工廠”環境中,通過實踐掌握知識與技能。不同科系對應不同行業,對“教學工廠”都有各自特定的詮釋方式,如工程系建立教學工廠,工商管理系建立的是教學企業,保健護理系開設教學診所。“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的運行使學生通過實際生產,掌握了未來崗位需求的職業技能,它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在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工作環境里。“教學工廠”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典范。
2.德國“雙元制”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企業和職業學校是教學培訓的兩個主體。第二,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是職業學校的兩類教學內容,職業技能和職業經驗是企業的兩類教學內容。第三,企業依據聯邦職教所制定的培訓條例組織教學,職業學校依據所在州文教部頒布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第四,有實訓教師和理論教師兩種教師類型。第五,培訓者既是企業學徒又是職業院校學生。第六,學生需要參加技能考試和資格考試兩類考試。第七,通過學習可獲得考試證書、培訓證書和畢業證書。第八,使用兩種經費來源,企業承擔培訓費用,國家和州政府負擔學校費用。
3.英國“BTEC”模式
BTEC,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英國BTEC是一種國際認可學歷、國際標準資格、統一標準課程的新型職業培訓模式。BTEC模式注重關鍵能力培養,教學目標具有綜合性;注重市場需求分析,課程具有職業性;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具有現代性;質量評估與審核體系完整、嚴格,具有高效性;BTEC證書與其它類教育證書相互溝通,具有銜接性。[3]
三、基于就業導向的“五對接”實現策略
堅持“就業導向”的指導原則,積極發揮專業建設理事會作用,重視科學調研與合理開發,以多種策略實現五個對接。以鐵道機車專業改革建設實施為例,介紹基于就業導向的“五對接”實現策略。
1.發揮專業建設理事會作用,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
專業建設理事會組織系統調研和專題研討,共同分析鐵道運輸行業的發展需求和鐵道機車專業對應崗位的人才需求情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鐵道機車專業主要對應機車司機、機車電工、機車鉗工等崗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內容的設置始終圍繞這些職業崗位的需求而組織。由于鐵路機車和相關裝備的不斷更新換代,典型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崗位技能也隨之不斷改變,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保持專業建設理事會的活力,持續開展工作,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保持動態一致。
2.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專業課程開發思路是以崗位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將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出發點,與行業企業合作,對接職業標準開發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核心課程。[5]
開發流程包括六個步驟,第一,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回訪等,分析人才需求、專業崗位,形成專業調研報告;第二,與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工人技師座談,結合崗位任職要求,分析職業知識、技能、素質,形成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報告;第三,總結歸納出其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典型工作任務報告;第四,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梳理、提煉,確定職業行動領域,形成行動領域描述報告;第五,聘請課程專家,召開教學研討會,將職業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形成學習領域報告;第六,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將確定的學習領域組織排序,形成課程體系。
3.“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教學模式改革,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專業核心課程逐步推行“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教學、虛擬仿真操作、角色扮演、現場教學、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企業頂崗實訓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真實或虛擬仿真的教學環境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將理論和實踐、課堂和現場、學校和企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工作崗位緊密對接,切實體現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特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的設備力量,營造職業化的教學環境,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搬進“機車”。
4.推行雙證書培養模式,實現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根據《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確定鑒定的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試培訓內容,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開設鑒定輔導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或興趣,選擇相應的課程及鑒定工種,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培養模式不僅有效高職技能型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水平,也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5.采用柔性辦學策略,堅持技能培養與能力構建并重,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學院采用柔性辦學策略,積極尋求合作機遇。第一,與重點中專實行3+2五年制大專聯合辦學;第二,招收一定比例技校、中專或職高學生;第三,與專業相關本科院校達成合作意向,優秀畢業生可考試進入對口專業繼續本科學習;第四,學院為在職人員提供對口專業的函授本科學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判斷與選擇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6]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研究,借鑒國外成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經驗,以“五對接”的實現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保持高職教育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3(133):30-35.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國發[2014]19號.
[3]陳瑚.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5]周合修,范平麗.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五對接”特色專業建設方式[J].職業教育研究,2014,(6).
[6]王啟洋.按照五對接原則建設課程體系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
通訊作者:彌耀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