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華
【摘 要】學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職學校文化的建設,同樣是中職類學校為企業所培養人才重要的途徑。中職類校園文化的建設,應從企業及社會的需要出發,將優秀的企業文化所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二者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學生能快速的融入到企業中去。讓優秀企業文化深入到校園文化當中,并營造出中職類學校德育的教育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職學校;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德育
中職類學校教育培養的目標決定職校需積極的引入企業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與企業間的融合。這就要求職業類的教育需貼近社會及企業,中職類的學生要可以“下的去,留的住,用的上”。從目前來看,中職類的不少學生在上崗時,面對全新企業文化的氛圍,心理的準備不夠,一線工作的崗位不適應造成“下不去”,工作的實踐與所學的知識脫節造成“用不上”,企業管理的方法不習慣造成“留不住”。究其原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少的中職類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與企業文化有效的融合所造成的。
1企業文化簡介及與學校文化融合的作用
1.1企業文化的簡介
企業文化指的是在企業的長期生產、經營及實踐中所逐漸形成的行為準則、信念、價值觀及具有的相應特色物質表現與行為方式的總稱。其強調與生產、經營、管理相互結合,使實踐性突出,其目標是激勵員工能以企業為家并積極的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生產、管理中去,同企業共命運、同呼吸,使效益最高化。其各方面的目的都是為了激勵員工的創造性與積極性,使員工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從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1.2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融合的作用
培養出高效能企業經營的團隊是企業文化目標,實現命運共擔、精神共通、價值共守。培養出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專業技能及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員是中職類的教育目標,兩者的目標有一定的相同性。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假如在學校文化的建設當中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使其變成學校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培養學生適應企業的能力及職業能力起到一定推動的作用。在學校文化中引進企業文化,可使學生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就不知不覺的受到企業文化的陶冶,接受職業教育,明確學習的動機,端正學習的態度,養成正確的職業觀。
2由學校文化的建設營造中職類學校的德育教育氛圍使之存在于校園文化的活動中
根據不同分類的標準學校文化有著不同的定義,比如,根據對象的分類:學生文化、教師文化;根據整體層次的分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等。中職類學校以借鑒企業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學校文化的建設進行認識,所營造的德育教育氛圍,可在發展的過程中較多的研究其內涵的形成與建設,而不再從傾重于學校物質層面的建設與學校的社團活動及各類節慶的活動角度來研究校園的文化建設。應更多地從寓教于樂的角度來提升學生的德育及修養。
2.1從校企文化的融合開始,營造學校德育教育的氛圍
校園的文化與企業的文化都屬于社會文化中的子文化,有許多的相似性。從本質看,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以隱性潛在的力量對個體道德的規范、價值的觀念及行為的方式起到潛移默化與激勵的作用,實現人全面的發展是其最終的價值取向。校園文化中引入優秀企業文化,創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的探索將校企文化相融合的合理途徑,在培育具備中職特色德育的教育氛圍中有重要的意義。
2.2以企業文化的需求進行中職類學校新專業的建設
中職類學校專業的建設在根據中職類教學的課程與大綱的基礎上還應充分的考慮校外的因素。學校一方面在充分做好企業市場的調研基礎上,創辦新時代的專業,原有的跟不上企業發展形勢的傳統落后的專業要及時的調整。在刪選和創辦專業時,還應重點的研究是否適合校園文化的建設及中職類學校德育的教育氛圍。比如,前臺接待的專業,不僅符合企業當前市場的需求,而且能提高學生德育及禮儀的素養,還能使校園文化的品味得以提升。
2.3校園開設綜合的實踐課程,提高校園的文化建設
綜合的培養中職類學生各方面的特長,為以后就業起到輔助性作用。比如,開設音樂欣賞、健美操、演講與口才、書法、球類訓練等課程。使中職生在各方面的特長得以深度挖掘,從不同的角度發現自己的特長,為今后的學習及就業打下賞識自我的基礎。校園文化的建設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2.4校園德育的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團隊精神
每個優秀企業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團隊精神是共同的企業優秀文化。若校園的文化中滲入優秀的企業文化,則團隊精神的培養及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在學校的活動中,多組織具有文藝性的演出、晚會、運動會、辯論賽等活動,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使益處頗多的。
2.5綜合實踐的課程開設,有利于學生鍛煉社會實踐的能力
多數的中職類學校對畢業生特殊的政策是請進來與走出去。邀請優秀企業的專家進學校講座,讓即將畢業的學生走出學校進行實踐工作。在“請進來”的環節,學生可與專家進行零距離的接觸,深層次的互動。企業專家可把學生所關心的問題,企業在選擇人才時的標準及態度傳送給學生。學生可把自身迷惑性的問題和專家進行互動的交流。這樣啟蒙的引導既可使學生認同感得到增強,也增強了日后他們走向社會時的信心。在“走出去”的環節,學生都以職工的身份在企業的各個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在實習期感受企業文化的氛圍,吸收及梳理企業文化的精髓,為推動企業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從中得到感知、認知的體驗,為自身職業生涯的開篇做好鋪墊。
3模仿優秀的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中來
3.1校園文化理念的概念化
優秀的企業在打造自己文化理念的時候,一般使理念概念化,比如,蒙牛 廣告理念“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格力廣告理念“好空調,格力造”等等。通俗地講,就是把企業自身理念由朗朗上口、簡單的口號形式進行表達。讓每位員工及觀眾感覺到認識到它。鑒于此,學校不妨進行模仿,比如,“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號召理念“為學生的一切,一切為學生”等。這部分理念的目標經過強力語言的組織被師生接受且把精神的認知有效的凝聚在一起,并時刻的指引他們行為的認知。
3.2校園文化理念的創新化
在新時代我們所倡導創新,不僅僅是形勢的需求,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對發展的需求。企業是如此,學校亦如此。所謂的創新,就是要敢于思考,認清形勢,勇于謀劃,善于總結,開創出適合自己的路子。就業的形式對中職類學校壓力的日益增大,這就需校方勇于的創新,教出特色。思路決定著出路,學校的文化建設可模仿優秀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指揮棒,因為學校的文化理念創新關鍵是辦學理念及思路的創新化。
3.3校園文化理念的深入化
學校文化的建設要做到與時俱進,需要層層不斷的深入。從一切都為學生到以人為本,再到創新思路,辦出特色,培養出雙師型的人才,都使奮斗的文化層次的境界體現出了理念的現象,更加的加深了德育教育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4結束語
對于加強中職類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營造中職類學校的德育教育氛圍的探究都是較為粗淺的,尤其是對打通學校的德育教育和企業政治思想教育的通道,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是學校的發展與建設和學校文化的建設同步,甚至于后者的超前趨勢引得教育管理者的關注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共同探究。
參考文獻:
[1]趙敏.社會轉型與學校德育的有效性[J].教學與管理,2011(7):44-45.
[2]雷久相.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聯系和區別初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85-86.
[3]姜海鷹.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實踐探究[J].職業技術,2012(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