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放
摘要:目的 根據醫院中存在的關于疑難編碼以及錯碼形成原因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目標主要在于分析精神疾患ICD-10分類中可能存在的難題以及造成錯碼的原因。方法 將本醫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住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60例,查找相關文獻中的資料予以參考,對160例情況再次審核,并做出一定的統計學研究。結果 本次進行抽樣調查的160例中,32例存在錯誤的編碼,其比例是20%。40例屬于疑難編碼,其比例是25%。可見錯誤的編碼較多,比例明顯超過制定的標準。結論 為了應對精神疾病 ICD-10分類中存在的錯誤編碼以及疑難編碼明顯超過制定標準,決定對原本存在問題的分類技術做出改良,同時應該深入分析各種精神疾病的醫學概念、臨床癥狀、病癥產生的生理原因以及心理原因、與該疾病有關的健康情況的國際統計分類,只有這樣才可以對錯誤編碼的存在做出一定的限制,使疑難編碼擁有更加合適的分類。
關鍵詞:精神疾患ICD-10分類;疑難編碼;錯碼成因
在現代醫學史中,國際疾病分類(ICD-10)作為一種廣泛運用的病例管理工程,而這之中的精神疾患的ICD-10分類則是ICD的分類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可以幫助醫者更為準確的區分病癥類別,避免由于錯判誤判產生的對于治療的不良影響[1]。但是因為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比較復雜,而且引起精神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對于神經病的分類以及確診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各種派別沒有達成一致。雖然關于精神病的研究已經存在較為長久的歷史,而且某些部分爭議并不大,但是缺乏達成一致的名詞學對這些現象做出系統官方的說明。這就使精神病的診斷癥狀、制定標準、概念名稱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各種派別各成一家,一些定義顯得十分模糊、沒有很好的界定標準,對不同的定義沒有很好的進行區分,這也使不同分類的編碼工作進行的十分困難,錯誤編碼、遺漏編碼的情況層出不窮[2]。現從本醫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住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60例,查找相關文獻中的資料予以參考,對160例情況再次審核,并做出一定的統計學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住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60例,查找相關文獻中的資料予以參考,對160例情況再次審核,并做出一定的統計學研究。在這中間有4例是未特指精神障礙(F99),2例的原因是童年的行為和精神障礙(F90-F98),1例的原因是心理發育障礙(F80-F89),有2例的主要原因為精神發育遲滯,2例是成人人格障和行為障礙(F60-F69),4例的原因是和生理紊亂以及軀體因素相關的行為綜合征,70例為神經病性、應激有關的以及軀體形的障礙(F40-F48),16例的原因是心境障礙(F30-F39),1例屬于精神分裂癥和妄想性障礙(F20-F29),43例是分裂性障礙,3例則是由于服用了精神活性物質然后引起的精神障礙(F10-F19),12例屬于器質性精神障礙(F00-F09)。
1.2方法 通過查找《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中制定的有關標準的資料,并且通過沈漁屯編寫的《精神病學》一書以及國內國外發表的一些權威性高的文獻作為資料,運用其中一些數據與知識對這次需要核實的抽取的案例進行檢查[3-4]。研究資料進行重新核對,并做出一定的統計學研究。
2 結果
根據醫院中存在的關于疑難編碼以及錯碼形成原因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目標主要在于分析精神疾患ICD-10分類中可能存在的難題以及造成錯碼的原因。本次進行抽樣調查的160例中,32例存在錯誤的編碼,其比例是20%;有40例屬于疑難編碼,其比例是25%。可見錯誤的編碼較多,比例明顯超過制定的標準。
3 討論
根據這次研究的情況做出一定的反思,發現本院精神疾病中存在錯誤編碼以及疑難編碼的概率較高,明顯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制定的標準。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是:①因為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比較復雜,而且引起精神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對于精神病的分類以及確診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各種派別沒有達成一致。雖然關于精神病的研究已經存在較為長久的歷史,而且某些部分爭議并不大,但是缺乏達成一致的名詞學對這些現象做出系統官方的說明,這就使精神病的診斷癥狀、制定標準、概念名稱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各種派別各成一家,一些定義顯得十分模糊、沒有很好的界定標準,對不同的定義沒有很好的進行區分,這也給不同分類的編碼工作進行的十分困難,錯誤編碼、遺漏編碼的情況層出不窮。②編碼人員缺乏對于精神病的病理知識的了解,無法通過本身有限的知識對于精神病的分類進行準確的編碼。例如一些編碼人員對于精神病和精神病的概念十分模糊,這對于精神病相關醫護人員和研究人員來說本是最基本的問題,但是對于非專業人員而言卻是極易混淆,給編碼工作帶來十分大的阻力。③我國對于精神病研究這一方面,臨床診斷信息缺乏,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處,缺乏系統的研究,使得對于分類的編碼愈加不易[5-6]。
現今我國對臨床精神疾病的判斷及分類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與國際診斷標準相比仍有明顯的落后,因此在進行編碼的工作期間很容易受到相關信息的干擾。雖然我國一直堅持對這一領域的探索與發展,使其向國際水平不斷靠近,但是由于發展時間晚,發展起點較低,發展速度不高,再加上編碼工作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精神病的診斷癥狀、制定標準、概念名稱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做出診斷時時常發生錯誤編碼的情況。我們更需要不斷探索發展,不斷對精神病病理方面進行研究,深入分析各種精神疾病的醫學概念、臨床癥狀、病癥產生的生理原因以及心理原因、與該疾病有關的健康情況的國際統計分類,只有這樣,才可以對錯誤編碼的存在做出一定的限制,使疑難編碼擁有更加合適的分類。
參考文獻:
[1]倪新兵.哲學咨詢視野中文化對精神疾患的塑形——兼論哲學咨詢師的“價值中立”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14,08:105-111,158-159.
[2]祝平燕,萬莉莉.敘事療法在醫務社工介入精神疾患中的應用初探——以武漢市某三甲醫院為例[J].社會工作,2013,01:98-104,154.
[3]楊小湜,徐秀杰,李秀君,等.ZBI用于精神疾患護理者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職業與健康,2011,19:2229-2230.
[4]張偉波,張國芳,沈文龍,等.徐匯區精神疾患家屬對精神病知、信、行的調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05:22-24.
[5]殷光中,李哲,董日霞,等.1539例精神疾患的事件相關腦電位定性分析[J].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13,04:198-201.
[6]萬強軍,周旭,余軍,等.浙江省寧海縣2012—2014年精神專科門診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6,07:946-947,982.
編輯/張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