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
原油減產延長方案雖然落地了,市場之間的角力遠未停止。
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決定,將原油減產協議延長9個月。
歐佩克等產油國背負著減產枷鎖,而北美頁巖油等協議外勢力全力復產,此消彼長之間,國際石油市場復蘇之路,路長漫漫。
減產協議牽動市場的心跳
2016年底,歐佩克和俄羅斯等11個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原油減產協議。按照協議,從2017年1月起的6個月內,歐佩克和上述產油國日均共減產約180萬桶原油,以緩解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
5月25日,第二屆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部長級會議在維也納舉行,經過磋商后決定,將2016年底達成的原油減產協議延長9個月時間。
減產協議是今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上密切關注的焦點,其執行情況及走向牽動著市場情緒,左右著國際油價漲跌起伏。
今年年初,歐佩克等產油國減產協議履約率較高,支撐國際油價節節攀升。1月6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每桶57美元,創出近一年半以來的新高。不過,國際油價并未像人們預期的那樣走向每桶60美元,而是在短暫觸及每桶57美元之后,就碰到了“天花板”。
進入二季度后,當發現已接近減產協議期限的后半段,而全球原油減產效果并不明顯,市場情緒變得越來越悲觀,國際油價開始掉頭下跌。5月4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跌至每桶45.52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至每桶48.38美元,較年初的高點分別下跌了16.4%和15.3%。
面對著宛若脫韁野馬的國際油價,歐佩克等產油國再次發聲將延長減產協議。5月18日當天有媒體報道說,大部分歐佩克成員國支持沙特與俄羅斯提出的將減產協議延長9個月的建議。自此,在國際油價緩慢回升中,市場似乎在等待著5月25日議產會議的最終結果。
沒有驚喜,就成了失落
原本6個月期限的減產協議,如今變成了15個月,產油國減產救市決心堅定。不過,市場上的投資者似乎并不領情。5月25日收盤,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大跌4.8%,收于每桶48.9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大跌4.6%,收于每桶51.46美元。
“沒有驚喜,就變成了失落。”上海交通大學華信國際能源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由婷說,執行減產的產油國數量沒有增加,減產數額也沒有擴大,除了已知的執行期限延長9個月之外,這次議產結果并沒有給市場帶來更多驚喜。投資者信心受挫,資金流出,導致國際油價下跌。
當減產協議進入尾聲,國際油價便接連大跌“逼宮”。當減產協議延長后,市場覺得缺乏驚喜,乏善可陳,國際油價以大跌回應。可如果減產協議延長未被通過,國際油價跌勢可能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如今減產協議將延長9個月,在聚光燈下的歐佩克和俄羅斯等產油國,不得不繼續減產。到明年全球原油市場供過于求的格局是否會扭轉?到明年4月,延期后的減產協議再次到期之時,市場是否還會繼續“逼宮”呢?這些問題還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答案。
此消彼長間原油供需難平衡
其實,歐佩克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開始,各產油國減產執行效率較高,在4月的減產執行水平甚至超過了100%。在內部減產額度分配方面,沙特是減產份額最多的,每日減產48.6萬桶。即便如此,全球石油市場依然供過于求。
背后的原因在于,雖然歐佩克和俄羅斯等產油國“勒緊褲腰帶”減產,但未參與減產協議的產油國,如美國、巴西、加拿大等國正在熱火朝天地加大石油生產,享受國際油價復蘇帶來的紅利。如此一來,減產協議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今年以來,全球原油供過于求的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中金公司能源研究員郭朝輝認為:“預計未來兩三年內全球石油供應過剩格局難以改變。”歐佩克減產執行率高,主要源于沙特、科威特與安哥拉等國超額減產。事實上,阿聯酋、伊拉克與阿爾及利亞等國家減產執行程度較差,僅為50%左右。日后,在其他產油國大量增產、市場份額被削減的背景下,沙特等國家是否愿意繼續超額減產仍有待觀察。此外,減產協議中,利比亞與尼日利亞被豁免減產,其產量整體復蘇的趨勢并未改變,下半年將抵消歐佩克部分減產效果。
當前,歐佩克和俄羅斯等產油國背負著減產枷鎖,但其他產油國和跨國石油公司并不受減產束縛,此消彼長,原油供需再平衡之路仍充滿坎坷。
為何供需再平衡如此坎坷?
首先,彈性十足的頁巖油成為近年來國際油價的調節器。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從每桶100美元的高位斷崖式下跌,在2016年初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高油價時代落幕。北美頁巖油產業興起是觸發這場變革的重要因子。2017年年初,國際油價一度回升到每桶57美元上方。
但是,隨著國際油價不斷復蘇,美國陷入停滯的頁巖油生產重新煥發生機,國際油價也再度跌回“40美元時代”。自2016年年中以來,美國原油產量已增長了10%,日產量已超過930萬桶,與歷史峰值產量僅差3%。美國油田技術服務公司貝克休斯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當周,美國本土活躍石油鉆探平臺數量為722口,連續增加了19周,創下歷史上最長連增周數。
有市場機構研究發現,頁巖油生產企業從接收到油價波動信號,到啟動鉆井采油的反應周期只需要100天左右。法國興業銀行監測顯示,如今美國頁巖油平價成本已降到每桶40-45美元。只要油價高于這個水平,頁巖油生產就有利可圖。
除了美國頁巖油強勁復產外,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在低油價時期養精蓄銳蟄伏已久,如今,紛紛浮出水面,大手筆投資項目頻頻披露。
5月31日,BP代表其合作投資者殼牌公司和西卡卡角能源公司宣布,位于英國近海設得蘭島地區西部的Quad 204項目開始投產。該項目的投資額達數十億英鎊,是近年來在英國最大的投資之一。BP計劃到2020年將英國北海的石油產量翻一番,即每天生產20萬桶油當量。
BP預計2017年有七大上游項目投產,特立尼達近海壓縮項目和埃及西尼羅河三角洲項目的Taurus氣田及Libra氣田的開發已相繼開始,Quad 204是第三個項目。預計到今年年底,BP的油氣新增產量將實現每日50萬桶油當量。隨著其它項目的陸續鋪開,至2020年,BP的油氣新增產量將達到每日80萬桶油當量。
按照郭朝輝的說法,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協議外國家生產持續復蘇,與此同時,減產參與國產量保持不變甚至可能出現增產,國際油價面臨更多下行風險。
低價收購可以有
從長遠趨勢來看,國際油價從去年年初的谷底不斷回升,但步伐較為緩慢,未來很難重返每桶100美元的高油價時代。國家能源委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預測,如果沒有大的國際突發事件,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會徘徊在每桶50美元附近,年內超過每桶60美元概率不大。
作為原油對外進口依存度超過65%的消費大國,我國不但要積極適應眼前的市場變化,更要為長遠發展籌謀,保障能源安全。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原油進口量已接近1.4億噸,同比增長12.5%,進口金額約3729億元,同比增長79.7%。
“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最重要的是石油供應安全。”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說,我國本身缺油少氣,近年來國內原油產量出現負增長。未來幾年,我國原油進口對外依存度必然將不斷攀升,很快會上升到70%以上。因此,要扎實推進原油戰略儲備、海外優質油氣項目收購、原油進口渠道優化等基礎性保障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高油價的時候,我國企業在海外收購了很多油氣區塊,而這幾年油價處于低谷期,石油資產估值大幅縮水,我國油企海外收購反而比較保守,進展緩慢。
郭朝輝說,國際油價大跌,我國傳統石油公司也出現資金緊張。但現在從價格來看,是比較好的收購時機。可以進一步放寬限制,激勵更多市場主體參與海外資源布局。
跨國石油公司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努北堂說,從去年開始道達爾已經在美國、卡塔爾、烏干達等地新收購了多個油氣區塊。“現在價格比較便宜,以后漲起來就是很好的財富。”
抓住契機謀篇布局
我國石油產業鏈相關企業還呼吁利用低油價契機,加快國內原油期貨和現貨交易市場建設。2014年12月我國證監會就已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開展原油期貨交易。2017年5月11日晚,上海期貨交易所旗下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發布原油期貨業務規則,并表示爭取年內推出原油期貨。
當前國際油價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成為全球原油定價的參考。長期以來,我國投資者只能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參與套期保值,盼望著國內原油期貨早日落地。我國推進原油期貨市場建設將在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為企業持續經營提供風險屏障。
“建設原油期貨市場是我國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的重要實踐之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歐美已有成熟的原油期貨市場,但其價格難以客觀全面反映亞太地區的供需關系。推出我國的原油期貨將有助于形成反映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石油市場供求關系的基準價格體系,通過市場優化石油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
另外,著眼長遠,我國也要不斷減少對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的依賴,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步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說,在能源供應結構方面,我國非化石能源每年新增能力,可以滿足我國今后長時期能源消費需求增長,還可以替代一部分化石燃料。我國還有近2億千瓦水電資源可以開發,可以實現每年平均增加1000萬千瓦;核電每年新增1000萬千瓦;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每年增加2000萬千瓦完全有保障。
目前,我國大部分石油用于交通運輸,因此,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意義重大,實現以電代油。在化工領域可推進煤化工產業,以煤代油。不過,隨著清潔能源電源建設不斷加快,風電、光電等消納問題須予以重視。專家建議,國家在政策和規劃方面需加強引導,加快配套電網和儲能設備建設,降低棄風、棄光、棄水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