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芹+鄭雨函+張芹


摘要:目的 觀察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在骨科術后延遲愈合傷口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科2014年9月~2016年9月術后延遲愈合傷口患者4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外科換藥方法,觀察組采用自制封閉式引流裝置處理傷口,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傷口面積、傷口部位、傷口深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結果 兩組患者傷口均Ⅱ期愈合,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換藥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在骨科術后延遲愈合傷口應用中效果顯著,操作簡單、經濟實用,值得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延遲愈合傷口;負壓引流;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lf-made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in delayed wound healing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delayed wound healing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elf-made closed drainage device for wound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in age,gender,wound area,wound site,wound depth,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mparable.Results The wounds healed by second intention in the two groups.The wound healing time,the number of dressing change and the cost of dressing chan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Self-made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is effective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layed wound healing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It is simple,economical and practical.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Delayed healing wounds;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Nursing
術后傷口延遲愈合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導致傷口延遲愈合的因素有傷口感染、皮下積液、脂肪液化及患者營養不良等。自從1992年德國FIeischman博士首創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1],1994年裘華德教授首次將VSD技術引入國內[2],用于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后,其應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但在臨床應用中,由于國內外生產廠家生產的成套VSD裝置價格昂貴,每套價格在2500~3000元;加之VSD技術存在容易出現堵管及吸引材料硬化等缺點,影響治療效果[3],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而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此,我科從2014年3月起對18例骨科術后傷口延遲愈合患者采用自制VSD裝置對其進行創面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術后傷口延遲愈合的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16~65歲。傷口部位:背部4例,腹股溝8例,膝部8例,小腿22例。傷口面積:6 cm×9 cm~18 cm×21 cm,深度:0.3~4.0 cm。入選病例排除癌性傷口、四肢血管疾病、特殊感染、使用抗生素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將42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18例,對照組24例。年齡、創面面積與傷口深度采用t檢驗,其他數據采用χ2檢驗。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傷口面積、傷口部位、傷口深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材料 醫用無菌紗布,內徑為6 mm無菌硅膠吸引管,無菌手術膜,中心負壓裝置。
1.3方法
1.3.1觀察組 ①徹底清創,開放所有腔隙,將創面壞死組織及積液清除,確保軟組織和骨組織創面血供。②填充材料選用醫用無菌紗布敷料,將紗布疊成6~10層,按創面大小和形狀設計裁剪敷料,敷料邊緣超出創面邊緣2 cm左右,保證敷料全部覆蓋創面。③將硅膠管剪6~12個直徑為3 mm側孔,置于紗布敷料底面第3層處,對于創面大、深、滲出物多者,則將吸引管盤性放置或增加一根吸引管,同時加入一根沖洗管,沖洗管選用一次性輸液器,將針頭剪去的一端開數個不同方向的小孔,將吸引管、沖洗管與紗布敷料縫合固定在一起,再將紗布敷料邊緣縫合,形成一個整體,將敷料緊貼于創面。創面較深者,須將生理鹽水紗布敷料填充底部,根據創面情況,選擇敷料是否與創面周圍皮膚縫合。④將患者創面周圍皮膚,用酒精脫脂,無菌紗布擦拭干凈,再用無菌手術膜將整個創面和敷料封閉起來,覆蓋范圍包括創周健康皮膚5 cm的范圍,在引流管出口處用系膜法固定,創面不平處加用多張手術膜加固,避免周圍存在氣泡。⑤將吸引管與連接管一端相連,另一端與透明引流瓶連接,再用另一連接管把引流瓶與中心負壓連接起來,調節負壓為100~200 mmHg。根據創面滲液多少、肉芽組織生長及創周皮膚情況,3~7 d更換一次引流裝置。
1.3.2對照組 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及皮下積液,清創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無菌敷料擦拭干凈,用紗布敷料按傳統外科換藥方法換藥,根據敷料滲液情況,決定換藥頻次。
1.4護理
1.4.1觀察組
1.4.1.1保持有效持續負壓吸引,持續負壓吸引是VSD治療關鍵,負壓過大,易引起出血,過小起不到引流作用,負壓大小應以敷料塌陷、顯露管形為有效,設置壓力為100~200 mmHg為宜。若發現敷料鼓氣,應檢查有無引流管堵塞和負壓異常。聽到有氣體漏出的聲音,要檢查膜與皮膚之間是否有脫膜、膜破損、貼合不緊密、各連接是否松動,管道破損等,若有需要重新密封漏氣處。
1.4.1.2保持引流通常,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壓迫、牽拉。引流物粘稠、有大塊壞死組織、血凝塊等引出時可致引流管堵塞,應根據引流物的量、粘稠度在吸引同時持續或定時從沖洗管中緩慢滴入生理鹽水,防止引流管堵塞。更換引流瓶1次/d。
1.4.1.3觀察引流液性質、量,如發現短時間內有大量新鮮血液吸出,應立即關閉負壓,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1.4.1.4觀察創周皮膚,如有浸漬性皮炎、皮疹等發生,應及時撤除負壓引流裝置,進行間斷使用VSD和縮短VSD使用時間。
1.4.1.5防止敷料干結變硬,敷料干硬見于膜密封不嚴、漏氣造成,這種情況也需要重新更換或密封膜。
1.4.2對照組 徹底清創后用無菌紗布敷料覆蓋創面,根據傷口滲出情況,予以換藥1~3次/d,保持敷料清潔干燥。
1.5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患者滿意度方面情況。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對比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2例患者傷口均Ⅱ期愈合出院。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為7~18 d,換藥次數為5~14次,換藥費用580~1180元,患者滿意度92.7%;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為21~45 d,換藥次數為28~49次,換藥費用為1120~2360元,患者滿意度72.5%。兩組患者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均少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VSD的醫用泡沫材料,置入具有一定深度的創面,再以具有生物閥功能的半透性貼膜技術是將一種包裹了多側孔引流管將創面封閉,使創面與外界隔絕,形成一個壓力穩定持久,且分布均勻的高效引流系統[2]。VSD材料不含纖維,具有良好的彈性及韌性,親水性強,與創面和皮膚具有較好的相容性[3]。VSD用于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療效肯定,.但在使用過程中,因創面炎性分泌物多,滲出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膠體含量高,液體粘稠,加之VSD引流管管徑較細,引流物易沉積于管壁導致VSD引流管堵塞[4]。據文獻報道VSD堵管率高達40%~50%[3]。另一方面,VSD設備價格昂貴,堵管后須重新更換裝置,導致患者費用增高,加重了經濟負擔,患者不易接受使用,所以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
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利用VSD使用原理,對骨科術后延遲愈合傷口進行處理,具有以下特點:①使用的硅膠吸引管管徑較粗,內徑達6 mm,加用一根輸液管作為沖洗管,根據引流物的多少、粘稠度進行持續或定時沖洗,防止引流物沉積于管壁出現堵管,本組無一例堵管現象發生。②持續穩定的中心負壓,能及時吸出清除壞死組織、血凝塊和滲出液,使引流區創面內滲液達“零聚集”,同時應用形成的壓力差,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組織水腫,刺激肉芽生長,加快傷口愈合速度,縮小創面。③手術膜的密閉,使創面與外界隔開,避免創面暴露引起交叉感染,且有利于創面的觀察。④沖洗管的使用,使創面處于半濕潤環境,避免敷料干硬,濕潤環境有利于傷口愈合,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⑤引流管與沖洗管分開,避免了引流管堵塞時逆性沖管造成感染的可能。⑥使用生理鹽水紗布填充傷口,對于傷口較深和有潛行的傷口,紗布敷料更易填充且能完整取出,要優于VSD使用的泡沫敷料。本實驗患者均因術后傷口皮下積液、積血、脂肪液化等原因導致傷口延遲愈合,傷口滲液多,采用傳統外科換藥方法,不僅換藥頻繁,增加醫護人員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患者換藥的痛苦和換藥費用,而且難以保證傷口敷料清潔干燥。而使用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能達到快速有效吸引傷口滲液,減少換藥頻率,減輕工作量,促進患者傷口愈合的目的,且提高了患者舒適度。與傳統外科換藥方法相比較,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及患者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傳統換藥方法。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雖然存在因使用的手術膜不透氣,使用時間長少數患者會發生傷口周圍皮膚浸漬問題,但這一問題只要在使用過程中加強觀察并給予及時處理,是可以避免的,本組1例患者發生傷口周圍皮膚浸漬,予及時撤除負壓引流裝置后好轉,后在使用負壓引流過程中,間斷使用和3 d更換一次引流裝置,未再發生皮膚浸漬。相比較使用套裝VSD成本高和易堵管,使用傳統換藥方法傷口愈合時間長等不足,患者更易接受和使用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處理傷口。
綜上所述,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操作簡單,取材方便,使用的材料成本低,既發揮了VSD技術的優勢,彌補了VSD價格昂貴、易堵管等不足,又縮短了患者傷口愈合時間,減少了換藥次數,減少了患者醫療費用,值得在各級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申全財.自制負壓封閉引流裝置治療骨科術后傷口感染不愈合[J]. 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27(6):434-435.
[2]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2-82
[3]曾婷苑,廖金梅,郭惠娟.改良VSD技術治療難愈性創面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6):35-36.
[4]馬紅,孫強,田卓民.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42例難治性壓瘡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96.
[5]方祝英,汪仁煥,暢英才.VSD配合碘伏溶液灌洗在感染創面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4):657.
[6]周維俊,賈靜.應用沖洗防止VSD負壓引流管堵塞的觀察及護理[J].四川醫學,2011,32(12):2025.
[7]韋美愛,李彥金,玉靜.改良式持續負壓引流術在41例創傷骨科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5(4):659-660.
[8]蘇志紅,王曉莉,常飛,等.自制簡易封閉負壓引流裝置在婦產科腹壁切口裂開治療中的應用[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2,33(5):571-572.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