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佳
商業的很多事情事出有因,商業有自己的內生力量,大多數人做不好的事情應有必然,如果一件事情長期是小眾的,那一定存在環境動因的問題,關于自營聯營,應該也是如此。
一、聯營還是自營,關鍵是效率
探討聯營還是自營,首先要放到價值鏈的總鏈條上考量,從模式上說,關鍵在于零售商對價值鏈涉足程度。(見圖)
從邏輯上講,零售需要尋求的不是事情能不能做,而是最能做的是什么!首先,價值鏈的終端是消費者購買形成最終轉化,企業可以一竿子捅到底,但一定有個專業過濾的問題,市場一定最后選擇誰做的好誰活下來;其次,不同的品類、不同的競爭狀況、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策略,涉足策略也應該不一樣,百貨、超市、便利店所要打造的核心點不一樣,決定了效率難度不一樣!其三,有些事情雖然很難,雖然有人做的比我專業,但我還是一定要抓住手中,所以說,自營不能一概而論。而從共性來講,生產的事情、渠道建設的事情零售都很難擅長,而最核心的還是終端平臺,所以做二房東是必然的,關鍵在于你是不是個好房東!
過去的自營,是以資源短缺這一巨大市場環境作為存在基礎的,狗屎也可以賣好的年代,你去市場及工廠進些貨,很快就可以處理掉,那是少有的時代機會而后來商品極大豐富,品牌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細,只有專業和規模才更有效率。大部分零售企業都試過自營,自有品牌、自采、OEM、采購聯盟、自建工廠等,很多企業都有故事,但最后還是放棄了,吃了很多苦,其中大多數是被庫存壓死的。因為消費者是多變的,零售商投入很多沉沒成本,但專業能力始終趕不上行業專業品牌商,所以,你做的不好,憑什么讓消費者買單?
我們可能會說自營要堅持的,要積累的,要怎么怎么樣的,問題是專業生產商比零售商有更加執著的堅持與迭代,你進一步別人進十步,而聯營或者說經銷商在用更為專業手段操作。有些能力在相應的模式之下才有效,這點,很多零售商做不好,所以,棄自營而用聯營,絕對不是泄氣的抱怨,而是商業內在規律使然。
二、聯營還是自營,核心是利益
商人的第一本質是逐利,最大時效和程度的逐利,這是零售生存的前提。哪種方式合適,就用哪種方式,任何^辦企業,都會這么選擇,所以,討論零售的問題,在利益面前,沒人是傻子!聯營還是自營,核心是最大化利益選擇的問題。
首先,對實業家來說,自營和聯營不是一道是非題,也不是一道必答題。
像生鮮,因為聚集人氣,因為市場支持系統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大多數國內零售商選擇了自營;而像熟食面點類,多數是中小夫妻檔或二次轉包手工藝人在操作,很多選擇聯營;像家紡服裝,垃圾也能賣的時候,很多企業去自采,當市場開始品牌林立、專業生產大量涌現時,很多企業選擇了聯營,做起了二房東;而當電商沖擊開始加劇,去中間化成為態勢時,又有大量的企業開始涉足自控品牌、控制源頭等,這些決策,不是企業一定要去站邊選的,而是講究環境時機。
其次,對實業家來說,自營和聯營可能也不是能力問題,也不是市場機會問題。像安德利做自營、信譽樓做自營,國內像金鷹、銀泰也有自營部分,大家做法有很大的差別,原因也各不相同,也沒發現能力差強所以選擇自營之別。
第三,對實業家來說,自營和聯營也不是意愿度的問題。沒聽說過那個老板一定要把自營做通天的,也沒聽說過是聯營就不改變的。操作聯營之后,零售平臺事實上通過不斷的競標性決策進行商戶調整,這是效率和利益兼顧的選擇。
核心一定是利益原因。如果進行綜合評估對需要生存的零售商來說:
首先,自營并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利益。企業如果把人才、物業、設備資產、營運費用等綜合到一起,自營往往并沒有太大短期價值,而長遠的積累則需要營運機制的調整。筆者了解過一些企業自營面包、開服裝代理公司、源頭種植基地等血淋淋的案例,我們可以設想很多做好的可能,但現實遠比臆想的價值殘酷!
其次,聯營也不一定沒有能力。國內有很多優秀的平臺,聯營商在那些平臺上有很好的價值,大家合作非常愉快,消費者同樣受益,這是國內大部分企業的現狀,這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實。
第三,不要和國外比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積累與負擔,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現狀,有些成就可以參晤,但不一定值得膜拜,中國商業是在自己國情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現實有問題,但并非絕癥,也并非不可理喻!行業、企業也應該如此!
第四,聯營和自營比例無法被設計。自營和聯營的比例,是很難被規劃出來,最終的局面有企業主動努力,也有市場環境的催生,有意設計兩者的比例是割裂商業價值鏈的局部視角。
三、商業會有自然的未來
商業當前的好壞,不是聯營自營造成的好壞,而是宏觀環境和資源結構造成的后果。好的企業,關鍵不是自營能力強,而是產業鏈合作機制好,平臺能力強,象大潤發、象永輝,零售商依賴收費機制生存不是問題,問題是合理度的問題。但是我也認同幾個觀點:
零售核心是管理顧客面的商品力問題
顧客到商超可以買到很好的商品,管你是自營還是聯營!零售需要從這個角度倒逼供應鏈和營運管理鏈,有些靠供應鏈自控、整合,有些靠資源、合作及精細營運。象如今很多網紅型的零售品牌,自營聯營都有各自的配比,他們獲得消費認同的一定是基礎商品力!
時代會催生零售模式的變化
零售依靠通道費用發展的模式會是時代的產物,不合理的情況未來一定會因為市場的力量發生變化,收費過高、合作崩盤,逼迫零售商必然自己去選擇對供應鏈的涉足程度。市場有個選擇的時機問題,急不來,到特定的時候,問題也不再是問題。如今,很多工廠、代理商等渠道方,自身也開始零售商化,進行線上線下融合和多渠道發展;許多零售企業,自己開始向上游延伸,時間會解決所有的問題。
零售業該為公平、強能力、差異定位的理想吶喊,但不用過多批判
我們呼喚公平合作和商業的良性發展,國家也需要一定的產業引導和政策支持,但市場終究還是起主導作用的。零售本質是生產的下水道,零售的同質化未來還更多需要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相關商品生產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唯有源頭活水來,零售自己回向理想邁步。
自營進一步,聯營退一步是必然趨勢,但應該也不會馬上發生
兩家企業的競爭一定是誰可以自控、可以調度的資源多誰贏面大,未來的消費爭奪戰要回歸到顧客認知、引導和把握能力,讓自營和聯營都具有高度的顧客認同和轉化一定是未來,這個能力越強,企業競爭力就越強,所以自營能力強必然是極好的,但這一局面不會馬上發生,可能未來還是優秀者少,平庸者多,但行業中人的追求更強的顧客轉化能力是相同的!
自營需要新條件、新機制
如前所述,做好自營關鍵是建設專業能力。零售企業當前很顯然缺乏自營需要的相關專注力和專業能力,因為那是與零售有很大差異的能力。按照涉足程度的不同,從生產到消費者,可能需要目標消費者研究能力、工藝管理能力、生產管理能力、商品創新能力、設計能力、單品營銷能力、渠道開發能力等等,這與零售企業當前的采購能力、營銷能力、現場展示能力、精細管理能力、季節把握能力等是完全不同的維度,更需要不同的管理與考核機制,隔行隔山,零售只有通過適應自營運作規律的新人才、新機制和新條件才有可能成功,并且不斷學習,不斷迭代!我們目前所見超市行業內自營做的好的,大多也只是在粗獷式經營的生鮮的“生”的領域,今天他同樣面臨著升級迭代的挑戰,從“生”到“熟”,任重而道遠,如永輝,現在選擇與韓國CJ集團合作,一定是對能力的補強。
未來新技術會解決自然過渡的問題
未來,新技術新模式會極大程度的提高零售的效率,當3D打印生產、硬軟件共享、數控機床、大數據和云計算、眾籌眾包等成為基本的時候,當商業企業與生產企業、品牌零售商與品牌代理商、線上零售與線下實體、實體企業與金融企業相互參股,相互融入的時候,自營和聯營誰還分的清楚呢,時代會讓話題不再是話題。當然,這可能不是老零售的轉型,而是新零售的自然生長,一定會有些企業破解時代的羈絆!
綜合而言,探索聯營自營的問題,核心是解決零售當前困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過去我們曾經很擔心“外資”狼來了,此前我們很驚愕線上零售的沖擊,今天我們為發展困惑,而這一切會隨著新技術、新模式、新世代、新政策和新創造慢慢解決,然后再產生新的問題和新的方案,不斷循環。夸大危機是危言聳聽,停滯不前也一定會自取滅亡,自營聯營不重要,具有強大的時代能力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