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珍

摘要:目的 探討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的對策,改善痰標本采集質量,提高相關疾病的診治水平。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0例。一組為常規組,以自然咳痰法采集痰培養標本;另一組為觀察組,以痰標本細菌學改良法采集培養痰標本。對兩組患者的痰標本合格率和陽性率進行對比觀察。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痰標本合格率和陽性率均高于常規組,改良效果明顯,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痰標本采集合格率低是導致痰液臨床符合率差的主要原因,高效的痰標本采集方法是提高痰標本合格率的有效途徑,注重痰標本采集方法的改進是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對策的思路。
關鍵詞:痰標本;采集方法;細菌學檢驗;感染符合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infection and sputum bacteriological inspection accuracy measures,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utum sampling,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Methods 100 cases of chronic bronch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 cases in each group.One group is control group,natural expectoration collection of sputum culture specimens;the other group w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sputum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by spirometry specimens.The compliance rate and positive rate of sputum specime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and positive rate of sputum specime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improvement effect was obviou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low rate of sputum sampling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oor clinical coincidence rate of sputum.The effective method of collecting sputu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fied rate of sputum specimens.The improvement of sputum specimen collection method is to improve the bacteriological test of sputum thinking on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infection.
Key words:Sputum specimens;Collection methods;Bacteriological tests;Infection rate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多為細菌和真菌, 是比較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對該病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但是在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予以治療前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1],再進行合理選擇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痰標本進行細菌學檢驗是明確病原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痰標本采集中易受到上呼吸道大量的正常定植菌的污染,嚴重影響病原的準確判斷,導致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并不高,滋生許多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對患者的治療極為不利[2]。本文結合實驗研究對影響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的因素和應對方法進行探討,以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結果與臨床感染的符合率,提升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0例。一組為常規組,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20例,年齡35~65歲,平均50歲,以自然咳痰法采集痰培養標本;另一組為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22例,年齡38~68歲,平均53歲,以痰標本細菌學改良法采集培養痰標本。對兩組患者的痰標本合格率和陽性率進行對比觀察。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以自然咳痰法采集痰培養標本,即取清晨漱口后氣管深部痰液,置于無菌器皿中于半小時內進行送檢。觀察組以痰標本細菌學改良法采集培養痰標本,即取清晨漱口后氣管深部痰液,置于試管中,加入10~20ml的滅菌鹽水,搖動數秒后,用接種環沾出沉淀的膿痰,置于無菌器皿中于30min內進行送檢。試驗期間采集標本數量20份/d,每組各10例,結合使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進行對比檢測。
1.3評估指標 以兩組患者的痰標本合格率和陽性率為觀察指標,對兩種痰標本培養方法的有效性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實驗收集數據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字2檢驗,對比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觀察組50例患者的痰標本合格44件,合格率88%,陽性數44件,陽性率88%;常規組50例患者的痰標本合格35件,合格率70%,陽性數36件,陽性率7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痰標本合格率和陽性率均高于常規組,促進效果明顯。經過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發現,痰標本采集合格率低是導致痰液臨床符合率差的主要原因,見表1。
3討論
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性疾病,為了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痰液標本通常采取自然咳痰法自呼吸道感染病患者獲取。但是,受到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污染、患者、菌群更迭等各方面因素,耐藥菌大量增加,很難保證痰液標本細菌學檢驗的質量,嚴重影響病原的準確判斷。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標本細菌培養中,諸多因素會對檢測的準確性產生影響,因此,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對患者病情的診斷和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實驗分析發現,造成痰標本采集合格率低的因素有:①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缺乏相關知識,對痰標本的重視程度不夠,不能正確掌握留痰方法,隨意留取痰標本,在標本采集過程中配合度較差,采集的標本不符合標準要求。患者存在隨性處置標本盒易造成多方污染的情況,影響檢測結果。②院方因素,院方因素主要是部分護士或檢查人員責任心不足,對標本的采集、保存和檢測的標準要求未能執行到位,嚴重影響標本的質量和檢測的準確性。③其他因素影響,人的口咽部存在大量正常菌群,一般情況下痰液由口腔咳出,均易被污染。有醫院對標本采用血平析與伊紅-美蘭平板作為培養基,眾多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不能被分離出來,導致一部分培養呈陰性,從而降低了痰培養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性[3]。
本次試驗中觀察組患者的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較常規組的要高,表明高效的痰標本采集方法是提高痰標本合格率的有效途徑。在本次試驗中,觀察組在痰標本采集和檢測過程中都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執行,并在過程中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從而保證了痰標本采集和檢測的質量,提高了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即:①做好痰標本的接受篩選工作,該過程往往由護患雙方共同完成,期間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檢驗人員需對標本進行嚴格篩選,排除不合格標本,篩選方法可由目測結合顯微鏡篩選。合格標本一般具有色重(黃色、灰色、血性、鐵銹色)、渾濁、稠厚、呈現團塊狀等特點, 不合格標本則具有清稀、呈泡沫狀、無色或白色、有明顯食物渣滓、紙屑灰塵等特征。然后將目測合格的標本經顯微鏡下進行再次篩選(關于鏡檢篩選標準,一般可參考俞樹榮《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檢驗》中有關痰標本顯微鏡檢查的分類標準)。但由于該標準采用了分級制進行判斷,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較難判斷的情況(如介于分級邊緣的情況),此時檢驗員可依據自身經驗進行篩選。一般白細胞>25/HP(高倍鏡)且鱗狀上皮細胞<10/LP(低倍鏡)為合格標本;而膿細胞<10/LP,但細菌數量>(+++)或鱗狀上皮細胞>25/LP的標本為不合格標本[4]。對于不合格的標本應堅決取消,并及時聯系臨床進行重新留取。②重視痰標本涂片染色技術,痰標本質量較高的涂片應是細胞舒展不擁擠,細菌在細胞內外分明,能夠比較簡單的觀測細菌和細胞形態特點。對黏稠的痰標本制片則應采用壓片法,選取少許膿痰,置兩玻片之間,加壓使標本展開,再移動玻片向相反方向分開,即成兩片菲薄的痰標本片[5]。避免制片過厚,導致染色后內容重疊影響觀察。同時染色過程中一定注意質量控制,首先必須保證染色后革蘭陰陽性不能判定有誤;其次片子應背景干凈,染色后胞質與胞核對比度強烈,如此白細胞內細菌即可一目了然[6]。③仔細判斷涂片鏡檢結果,檢驗人員在鏡下閱片時應高度專注,不能漏檢病原菌,對定植菌、污染菌還是致病菌能夠準確分辯。④痰培養結果結合直接涂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確保細菌學檢驗質量。⑤對患者普及相關知識,患者配合程度差是影響痰標本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采集標本時患者的認知能力是采集到有效標本的重要保證(由于各種原因臨床護士難以全程跟隨患者進行痰標本采集),提高患者的認識和配合能力,進一步保證檢驗質量。結合本次實驗結果說明上述方法能夠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有較好的臨床實踐作用,但本次實驗也存在實驗標本選取量不足的問題,實際情況或存在一定的差異,仍需進行深入研究[7]。
綜上所述,痰標本采集合格率低是導致痰液臨床符合率差的主要原因,高效的痰標本采集方法是提高痰標本合格率的有效途徑,注重痰標本采集方法的改進是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對策的思路。要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可以從痰標本的留取、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及提高醫護人員、患者、家屬對痰標本的重視等方面,以提高痰標本對患者病情的診斷和臨床治療的指導意義[8]。
參考文獻:
[1]池巧珍,陳忠壽.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的對策探索[J].中外醫學研究,2014(18):70-72.
[2]左江華.痰標本培養在細菌學檢驗中的臨床應用[J].母嬰世界,2014(13):63-64.
[3]俞海燕.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的對策[J].藥物與人,2014(7):140-140.
[4]劉乃剛.改進痰培養標本采集方法對細菌學檢驗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17(71):27-28.
[5]劉金嫻.提高痰標本細菌學檢驗與臨床感染符合率的對策[J].現代養生月刊, 2016(10):49-49.
[6]羅效梅,蔡俊,曹均.痰標本細菌學檢查診斷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探討[J].重慶醫學, 2011,40(10):1024-1025.
[7]彭帥,蘇建榮.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涂片細胞/細菌染色法的研制和意義[J].北京醫學,2010,32(9):768-769.
[8]靳情,嚴威,朱國勇,等.1858例痰培養樣本的質量評價[J].醫學信息,2016,29(35):241.
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