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宋則教授“零售業的出路在于自營”一說,著名營銷管理專家,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銷售與市場雜志副總編輯劉春雄教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同時,關于零售業的未來發展,前不久,劉春雄老師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相關談話內容,經由張一夫老師整理出來,現予發表,以饗讀者。
互聯網因素決定供應鏈與經營模式變化
按傳統思路來講,自營會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而下降。正如分散的人口需要流通渠道一樣,分散人口的存在是自營店生存最重要的土壤。
聯營最大的優點,一是獲得供應鏈優勢,因為有規模;二是借用管理力量。這兩方面,因為B端電商而改變。比如,阿里的零售通和京東的新通路,都在為規模很小的自營店服務,他們是最大的供應鏈,自營店可以通過零售通和新通路獲得原來只有聯營才能獲得的規模優勢。
零售通和新通路,都自稱是為中小零售店服務的,自營店能夠一站式下單,他們都是B端電商。現在類似的B端電商很多,有的在做翻牌店,最近還有很多小品類的B端電商,比如休閑食品,自營店把B端做品類整合,實現門店利益最大化。
從互聯網的趨勢看,經營的平臺化是個趨勢,這是有利于自營小店的。小店的最大好處,就是管理成為多余,激勵是動力的主體。
對于管理,相信很多平臺會提供大數據,以供自營店參考。以前小的自營店沒規模優勢,但現在規模劣勢被互聯網供應鏈平臺彌補了。B端電商主要服務自營小店,大店有自己獨立的供應鏈,打不進去。任何規模的零售店,在規模和供應鏈體系上,將來都難以與互聯網大平臺的供應鏈相比。
所以,如果沒有互聯網因素,中國零售的邏輯是按美國走的。因為有了互聯網因素,特別是B端供應鏈平臺,中國零售就會超越美國,甚至在未來引領世界零售潮流。
借助B端電商模式優化供應鏈
目前阿里的零售通和京東的新通路,都致力于拿掉經銷商,直接與廠家建立供貨關系,但是現在廠家還不敢這樣干。更多的B端供應鏈平臺,是協助經銷商優化,一是渠道實現統倉統配,最后一公里的費用下降一半多;二是通過大數據優化貨源,實現終端產品結構升級。這些做法,解決了流通費用過高的問題,也間接解決了自營小店的供應鏈劣勢。
當自營店通過互聯網下單時,就建立了數據信用,小店也可以通過數據信用,從銀行拿到貸款。
對于一些集中度低的行業,原來流通可能需要二三個環節,現在可以大大減少環節。比如調味品、休閑食品等。對零售來說,真正的高毛利產品,恰恰不是多數人知道的大品牌。
小產品,大利潤。B端電商恰恰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統倉統配:供應鏈優化與零售物流效率提升的嘗試
我最近還發現一個好處,因為統倉統配,實現了配送的公交化,零售店可以做到貨不進庫,既增加了新鮮度,也降低了流動資金。廠商的退換貨率均大大下降。要知道,對于短保產品,退換貨率嚴重侵蝕利潤。
就像小店到批發市場一次把貨齊一樣,統倉統配是把眾多廠商的貨,集中一次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中國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平均是8%,相當于美國全部物流配送的總成本。看行業趨勢,要跳出行業看行業;看管理,要進入行業看行業。這是我的體會。
我去年到美國看了一下,包括大都市和Town,也是統配。即使是聯營,也是第三方統配。美國就那么幾家物流公司,別的車不讓停,那幾家物流公司的車可以隨便停。實際上美國門店也實現了電子化訂單,只不過不像中國一樣叫B端電商。
所以,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B端電商要解決自營問題最重要的是建設好物流配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