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的護理。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0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結果 在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方面,實驗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讓臨床療效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臨床中的多發病和常見,主要是因為肺組織、胸廓、肺血管出現慢性病變,進而導致肺部組織結構和功能發生異常[1]。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右心室擴大和增肥、右心室肥厚、肺動脈血壓上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并發癥發生率和臨床病死率較高,所以加強患者臨床治療期間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非常重要。我院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做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滿足《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中的相關標準[2],并經過多普勒彩超和X線檢查確診。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44~69歲,平均年齡(57.4±2.6)歲,病程3~18年,平均病程(7.3±1.2)年。按照數字隨機方法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在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臨床常規治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感染控制,呼吸道保持暢通,對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進行糾正等。
1.2.1對照組 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臨床常規護理,包括口腔護理、吸氧以及日常護理等。
1.2.2實驗組 患者則在治療期間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2.2.1基礎護理 病房環境應保持干凈整潔,病房應保持充足的光線,空氣應保持流通,常通風換氣,同時還應對病房的濕度和溫度進行合理控制;冬季應加強病房的保暖工作,夏季則應加強防暑工作。
1.2.2.2病情觀察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和熟悉,在對患者進行查房和巡視時,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包括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以及神志等;同時還應對患者的口唇青紫、呼吸困難等現象進行認真觀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突然,病情危重,發展變化快,而且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包括肺性腦病、右心衰竭、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肺源性休克以及心源性休克等。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夜間巡視,交接班應定時,熟悉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應在患者床頭進行早間交接班,并對患者的吸氧、神志以及意識等進行詳細記錄。如果患者需要進行輸液治療,護理人員則應對輸液速度進行合理控制。加強患者肺部感染的預防,讓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暢通。
1.2.2.3呼吸道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因為肺部分泌物聚積,痰液濃縮,所以患者發生窒息的幾率較高;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指導,讓其掌握科學和合理的排痰方法,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護理人員則應對患者進行科學指導,讓其有效咳嗽,并給予祛痰藥物治療,告知患者應多喝水,進而更好排除痰液。如果患者排痰無力,護理人員則應對協助患者排痰,并進行吸痰和霧化吸入治療,避免痰液堵塞而導致窒息。肺部組織感染是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對感染進行控制對于疾病治療非常重要;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相關的無菌操作要求,并及時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進而來對感染進行有效控制。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吸氧治療,對于老年患者來講,不宜采用高濃度吸氧治療,因此應控制氧濃度為25%~30%,速度為2 L/min,進而讓呼吸中樞抑制有效減少,讓肺性腦病的發生率有效降低。
1.2.2.4飲食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肺部組織生理功能降低,營養狀況不理想,所以應對鈉鹽和水分的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讓機體免疫力得以有效提升。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和合理的營養食譜,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患者飲食應該以容易消化、高熱量、高纖維素和高蛋白食物為主;并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糖量較多的食物應少吃,應多進食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食物。如果患者食欲差,則應適當采用促消化食物治療,告知患者多次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并叮囑患者應戒煙戒酒,不能進食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觀察。臨床療效的判斷標準為:肺部感染有效控制,心肺功能改善顯著,全身水腫消退明顯則為有效;心肺功能、肺部感染癥狀沒有變化或者加劇則為無效。通過我院自制調查表來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患者得分為為90~100分則為滿意,得分為60~79分則為一般滿意,得分<60分則為不滿意;滿意例數和一般滿意例數則為總滿意度例數。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觀察 經治療和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94.0%(47/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80.0%(40/5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觀察 對照組中,滿意22例,一般滿意13例,不滿意15例,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70.0%(35/50);實驗組中,滿意40例,一般滿意8例,不滿意2例,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96.0%(48/50);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3討論
臨床中在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常用的方法主要為積極控制感染和對癥治療,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加強科學和合理的護理干預,能讓臨床療效得以有效提升[3-5]。
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方面,實驗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通過基礎護理,為患者構建溫馨和舒適的住院環境,進而為患者的疾病康復打下良好基礎;加強患者的病情觀察,能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加強呼吸道護理,讓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暢通,讓呼吸道感染得以有效控制,進而來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改善;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科學指導,讓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得以有效提升,進而來促進患者疾病康復。
總之,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讓臨床療效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雪梅.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今日健康,2015,14(11):250-250.
[2]孟青.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5,34(20):159-160.
[3]史繼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體會[J].今日健康,2015,14(10):322-322.
[4]孔曉麗.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6):94-95.
[5]張志剛.氨溴索聯合紅花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21):185-186.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