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曉紅+閆曉雷+謝春曉+林黎娟+許英華


摘要: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通過對2型糖尿病50例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宣講和教育,比較患者受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及糖尿病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 糖尿病患者經過1年的健康教育后,提高了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建立了良好生活方式,體重、血壓、總膽固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敏感指數等指標均較教育前明顯改善。結論 健康教育可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對改善患者糖代謝、提高對糖尿病治療的依從性等均有明顯應用價值。
關鍵詞: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依從性
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性疾病群,由于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相對缺乏等因素導致血糖增高,繼而可引起各個重要臟器如眼、腎、腦及心血管等多種慢性并發癥。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條件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改變,2型糖尿病發生病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生活方式及治療依從性均與血糖的控制有關。有效的糖尿病教育通過實現生活方式的改變,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達到有效地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等目的[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50例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38~70歲,中位年齡43.6歲,平均病程6.3年。全部患者均未接受過糖尿病系統的教育。
1.2教育方法及內容
1.2.1為患者分發《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冊》、通過錄像和專欄等形式進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以及糖尿病的飲食、運動、藥物、中醫中藥等治療方法,認識糖尿病自我監測及家庭護理的重要性[2]。
1.2.2每2 w組織一次專題講座和座談會。由糖尿病專科醫生組成講師團,時間為1 h,以投影、圖片的形式系統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一對一的演示指導血糖和尿糖的測試方法以及胰島素筆的使用方法;另外,患者之間相互交流經驗及切身體會,相互啟發和鼓勵、推廣經驗。
1.2.3為患者預定醫院復診時間、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譜和運動量表。指導患者根據“三高二低”的原則進食,選擇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纖維素的低糖、低脂飲食,一日三餐能量按1/5、2/5、2/5分配;推薦糖尿病患者運動的方式是以有氧運動為最主,可根據自己的體質和愛好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游泳、打太極拳等,運動至少3次/w,不能少于30 min/次,運動時心率應達到120次/min。開通24 h專屬咨詢電話,耐心、準確地解答患者的疑問;定期電話回訪患者堅持服藥情況、大小便暢通情況、加大或減少藥物劑量等。
1.2.4設計自我監測表格,內容包括服藥、飲食、運動和血糖監測時間及結果等;統一將表格發放給患者,講明項內容及填寫方法,每月由專人進行一次隨訪和回收。
1.3評價方法和內容 健康教育歷時1年整,比較受教育組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體重、血壓、膽固醇(CHO)、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BG-2h)、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敏感指數(IR)等指標的差異。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糖尿病知識知曉率的改變 50名糖尿病患者通過1年的系統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知識的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教育前后的知識知曉率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2.2自我管理能力的改變 我們通過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控制飲食、合理運動、按時服藥及血糖監測習慣的養成情況進行比較來驗證對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的改變。結果發現,96.00%的患者(48/50)患者能嚴格按照我們所給制定的飲食要求來控制飲食,82.00%(41/50)的患者堅持合理運動,92.00%(46/50)的患者能夠按時服藥,90.00%(45/50)的患者按時監測血糖情況,分別較健康教育前的34.00%(17/50)、24.00%(12/50)、36.00%(18/50)及40.00%(20/50)明顯增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2.3體重、血壓的改善 經過健康知識教育后,50例患者中只有9例(18.00%)體重超過標準,較教育前29例(58.00%)明顯減少,而高血壓患者也由26例(52.00%)減少至6例(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2.4各項生化指標的變化 通過教育前后總膽固醇(CHO)、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BG-2h)、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敏感指數(IR)等指標均較受教育前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終身性疾病,單靠藥物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進展,預防和控制是重中之重。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體育鍛煉、藥物治療和自我監測血糖是國際糖尿病聯盟提出綜合治療糖尿病的5項基本措施[3]。飲食教育是為了使患者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的主要方式,能夠增進醫護人員與患者的相互信任,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也是糖尿病治療的前提保障[4];適當運動是為了消耗部分熱量以期減少脂肪的堆積,達到鍛煉使肌肉、豐富血運、增強體質等目的,還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很難接受和堅持終身服藥,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可以端正患者的服藥意識、堅持定期復診、掌握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的出現[5]。
傳統的糖尿病治療因為缺乏健康教育,所以大部分患者是在病重或沒藥時就醫,造成了重治療輕監測模式。由于對糖尿病知識了解得不夠導致很多患者患病后出現錯誤的心理狀態,有些患者過于夸大自己的病情,謹小慎微,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相反有些患者卻滿不在乎,放縱飲食、不注意運動或不遵醫囑積極治療,造成病情迅速進展。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基本知識,理解良好的生活方式對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的意義所在,使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達到較好地控制疾病的進展。本研究通過對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期1年的多項健康教育、比較教育前后患者在糖尿病知識知曉率的改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各項生理生化指標的改善來闡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方面的重大意義。結果表明,經過合理的健康教育,無論從知識知曉率、生活方式的變化還是從體重、血壓的穩定以及血脂、血糖、胰島素敏感程度均有明顯提高。由此可見,院外的疾病控制和住院的康復治療應成為一個整體,院外的持續性健康教育可以穩定患者的心理狀態,避免過度擔憂或無所畏懼,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對防止疾病進展起到有力的保證作用。
健康教育是慢性疾病的防治最有效的方式。糖尿病教育本身就是治療[6],患者的生活方式、對疾病的態度和認識程度以及持之以恒的治療過程對糖尿病的控制均有具大的影響。作為醫務工作者應該責無旁貸地推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而且實施健康教育時應強調針對不同知識層次的患者進行一對一指導,特別是對于文盲、年老體弱、理解力差的患者要做到耐心、有效、正確的指導。本研究中制定的健康教育模式靈活多樣、通俗易懂,注重個體化方案的設計,保證與患者的長期互動,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利鋒.全程強化健康教育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7):5-6.
[2]秦永紅,付守芝,陳萍.強化式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并發癥的干預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12):121-123.
[3]寧樹剛,張巖梅.增加運動量和小劑量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J].甘肅醫藥,2016,35(12):925-927.
[4]江小金.飲食健康教育在中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2(12):117-118.
[5]劉群.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2(19):109-111.
[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737.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