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基地的建設思路是實踐活動開展的前提,是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能否、常態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的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基地同時需要實踐基地、高校、志愿者三方的有機結合,并且根據分析所得的實踐基地建設思路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通過對沈巷愛心小屋實踐基地的研究討論,使大學生志愿實踐基地不斷改善、調整、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 社會實踐 基地建設 大學生
作者簡介:陳琦,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48
高校在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更是必不可少的校外課堂。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能讓學生自覺的將理論與實際、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合理消化實踐結果,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進一步促進實踐基地的進步。高校由校內相關部門指導下選取實踐基地,通過把書本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有利于大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培養社會服務熱情,提高社會工作能力,幫助有困難人群解決問題。如何針對實踐基地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是建設志愿服務實踐基地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小組以實踐基地的具體發展狀況為基礎,以蘇州市木瀆村沈巷愛心小屋為例,研究討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思路及對策。
一、建設思路
(一)聚焦社會熱點,緊跟時代步伐
當今我國高校中良好的實踐環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大學生志愿者日益高漲的實踐熱情,使實踐基地建設道路不斷的向著專業化、模式化、服務對象集中化方向發展,同時使得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2013年7月15日,蘇州市體彩中心通過電視臺欄目和蘇州市紅十字會的協調,向“朝暉愛心基金”愛心小屋項目捐贈20000元人民幣,期望通過建立沈巷愛心小屋實踐基地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假期活動場所不足的問題。在蘇州市,以愛心小屋命名的實踐基地除了沈巷愛心小屋以外,分別在紅莊社區、金閶街道、雙塔街道、婁門街道四個地點同樣設立了愛心小屋,但是只有沈巷的愛心小屋和紅莊的愛心小屋在正常運行中,并發揮一定教育、幫助作用,其他的愛心小屋則由附近社區居委所運營掌管,實際上這些地點只是掛了愛心小屋的名義,工作內容與沈巷、紅莊愛心小屋完全不同。縱觀愛心小屋項目目前的發展狀況,由于流動兒童父母的學歷普遍較低,導致家庭教育缺失,流動兒童的學習情況堪憂,小屋的衛生條件和周圍社區的居住環境較不理想,衍生出一系列問題,使得流動兒童無法得到良好、全面的幫助。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蘇州市木瀆區多外地人口,屬于外來流動人口,相應產生大量流動兒童,大量的求學兒童沒有充足的教育資源,大部分流動兒童課余時間待在家里,參加課外興趣培訓班的機會少,間接造成兒童成長心理單一乏味。這些孩子雖然身居城市,但由于與城市孩子生活水平不平等,使他們不自覺的處于城市邊緣。多數孩子被歧視、輕視,自卑心理、自我保護意識、自我封閉意識由然產生,這也不難理解流動兒童多性格內向、低沉,不愿意與人交往,社交能力較低的原因。愛心小屋的建設就是為了給流動兒童提供一個免費的活動場所,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假期及日常所面臨的活動場所短缺、無人照看、業余精神生活的匱乏、權益維護上的困難等問題。
(二)共性寓于個性之中
沈巷愛心小屋自2013年建立至今,堅持與周圍大學建立志愿合作關系,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志愿活動,引起社會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關注,借此引入更多資源,從而整體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例如在沈巷愛心小屋,時常有孩子們聚集參與興趣活動,為不影響到愛心小屋的志愿活動正常進行,周圍居民自發清理附近的生活垃圾,并將垃圾投放點改變了位置,改善了孩子們日?;顒拥男l生條件,整體提升了沈巷街道的環境。志愿活動這一項目作為高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工作中的一部分,既可以加強校內學生與社會相關組織的聯系,使得學生與學校周邊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又可以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積累實踐經驗,有助于高校根據社會熱點和大學生專業特色,實時調整完善實踐活動,強化高校有關部門組織實踐活動的能力,提出符合當今社會熱點的新式建設思路。
實踐基地的運行同時與組織者、參與者以及被服務對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高校遵循著培養大學生社會實踐精神的原則,以期調動大學生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熱情,志愿者們秉持以人為本、廣泛參與、協調合作的原則,發揮大學生志愿者在創建學習型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需要改進的實踐基地獲得良好的幫助和進步,同時拓展自身的社會實踐空間、提升專業技能。所謂學習型實踐活動,是對于高校、實踐基地、志愿者三方而言,將大學生志愿服務這一活動作為一項提高實踐活動檔次、提升志愿者思想素質、增強大學生創新發展能力的項目來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边@也將作為當今大學生志愿活動實踐基地建設的基本要點,不僅應該以人為本,更要將學習進步、拓展創新作為建設實踐基地的內在追求。
二、對策研究——三方有機結合新模式
(一)高校、社區、志愿者三方面共同發力
高校與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溝通交流、全面協調的組織合作是改善實踐基地的有效助力。目前全國各地高校提倡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向專業化、常態化方面發展,對大學生志愿者的要求不限專業、特長,有利于發揮大學生志愿者們精力旺盛、熱情洋溢的優勢。但是高校大學生年齡相對年輕、經驗相對較少、辨別是非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相對較低,志愿活動難免受其影響,志愿成果不顯著,與所期望的目標仍有差距。通過學校相關老師的指導和帶領,可以減少志愿活動中不必要的失誤,使志愿者們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實踐環境的好壞,與實踐活動的成效有著緊密聯系,高校為大學生提供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有利于進行良好的教育實踐活動。
高校與實踐基地方面進行長期穩定的志愿合作是改善實踐基地的有力保障。高校應該仔細遴選適合的地理位置,深入調查了解被服務人群的需求,針對具體需求做具體策劃,使得實踐基地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合理利用周遭環境。與此同時,實踐基地應該在已有的資源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針對性的開發新課程、項目,開放性的形成愛心小屋志愿服務獨有的特色。蘇州市木瀆沈巷愛心小屋自2013正式運行開始,便與蘇州科技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建立志愿合作關系,工作日以輔導愛心小屋的孩子們做作業為主,周末以開展課外活動為主,包括外出郊游、做手工等。這些活動從策劃到實施需要志愿者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流動兒童們在閑暇時間保持身心愉悅的狀態,增進友誼,體力與智力得到開拓和發展,彌補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少的關懷和幫助。
實踐基地與志愿者之間的路程距離是制約時間活動效率的首要因素。愛心小屋志愿服務實踐基地距離蘇州科技大學天平校區約1公里,距離石湖校區約3公里,天平校區的志愿者們一年的出勤率相對較石湖校區高,空間上的優勢更有助于志愿者們開展志愿活動。如果志愿者們需要跨省、跨市抵達某一志愿實踐基地,那么該志愿活動的往返路程時間損耗會影響志愿者們的積極性,而距離相對合適的實踐基地則可以為志愿者們節約往返時間。
(二)注重持續性,做到“勞”有所得、學有所獲
志愿服務建設基地的維系,離不開實踐基地、高校和志愿者三方的有機結合。
首先,志愿者們可以通過長期、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座談,將志愿活動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整合分析,形成具體的可供其他志愿者參照的形式,幫助實踐基地得到與時俱進的調整和改革。高??梢匝堉驹阜栈睾拖嚓P專業的指導老師蒞臨實踐基地,指導并且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通過開展表彰大會、聯歡會、聯誼比賽等志愿性文體活動的形式增進志愿者們與被服務對象的感情。
其次,高??梢蚤_設相關專業,聘請志愿服務基地工作人員、校內外志愿者指導師擔任大學生志愿者指導師,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有效的志愿實踐活動,以計入額外學分模式鼓勵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并通過更新微博、建立微信公眾號等新形式呼吁熱心群眾關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例如沈巷愛心小屋引用志愿者打卡器APP,為每位志愿者記錄志愿時長,使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的志愿者獲得額外學分,同時為實踐基地帶來更多拓展和進步的空間,使得社會實踐活動更加遵循創新開拓的原則。
最后,政府可以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鼓勵實踐基地的建設者和企業單位加入到實踐基地的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他人、廣泛參與、量力而行、協調合作的志愿服務原則,以期尋找到有利于實踐基地、高校、志愿者三方有機結合的志愿服務實踐基地新模式。
(三)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相結合
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特色和理論特長,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團體的實際需求,志愿活動相應的分為不同的類型,使基地和實踐活動參與者互惠互利、雙向收益。例如教育教學類專業學生可以在實踐基地開設英語、數學等教學課堂;食品類專業學生可以在實踐基地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普及、食品安全監測等活動;法律類專業學生可以在實踐基地開展法律知識普及或法律咨詢等。在沈巷愛心小屋周圍多外來務工人員,經濟水平、生活水平不盡人意,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志愿者們以自身理論知識的優勢可以幫助擴展孩子們的知識層面,有助于孩子們從社會百科、地理歷史、哲學理論等領域全面發展。
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新的志愿服務基地不斷地形成發展,個別服務基地也會逐漸喪失其服務功能。沈巷愛心小屋從自身出發,在不改變其志愿服務性質的前提下,與周邊高校保持良好的志愿合作服務關系,堅持無償與有償相結合的模式,保證參與的志愿者得到路費補助,將愛心小屋志愿活動從公益實踐基地向專業實踐基地發展,做成蘇州市品牌志愿活動,以此來吸引更多社會關注,構建出一個能為高校、實踐基地、志愿者提供綜合服務發展的平臺。
當今高校、研究者們應當進一步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建設思路的重要性,明確其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提高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意識,提升社會組織、企業單位對志愿活動的關注度,加強高校對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充分發揮實踐基地、高校、志愿者三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邁出三者有機結合的重大步伐。
參考文獻:
[1]李秀美.關于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思考.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9).
[2]薛然.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一代(下半月).2012(8).
[3]李帥英、曹秀芬、李玉靈.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中國林業教育.2011,29(1).
[4]杜鵬舉.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華章.2009(12).
[5]王建、楊燕萍.高等院校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思路探索_以中國人民大學理科公共平臺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為例.中國大學教學.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