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策+王玉芳+劉建軍+李尊波


摘要:目的 研究先天性椎動脈發育不良是否可以作為眩暈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西安高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腦血管數字減影造影(DSA)檢查的患者60例,經過臨床、視頻眼震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經顱多普勒(TCD)、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確診為眩暈的患者33 例,對照組27例。均進行椎動脈直徑的測量,并進行比較。結果 ①眩暈組顱內右側椎動脈直徑為(3.12±0.54)mm,左側椎動脈直徑為(2.93±0.71)mm,對照組顱內右側椎動脈直徑為(3.10±0.68)mm,左側椎動脈直徑為(2.89±0.67)m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眩暈組患者中符合椎動脈發育不良有10 例,占30.30%,非眩暈組患者中符合椎動脈發育不良的有9 例,占33.33%,經統計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先天性的椎動脈發育不良可能不是眩暈的獨立危險因素,其相關關系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先天性椎動脈發育不良;全腦血管造影;暈眩;影響
先天性的椎動脈發育不良是椎動脈在管徑的大小以及形態學的一種常見的先天變異,一般認為兩側椎動脈管徑的大小差異明顯,就考慮存在椎動脈發育不良[1]。很多人理所當然認為先天性的椎動脈發育不良和眩暈存在特定的相關性,而國內外文獻研究表明[2-3]:椎動脈發育不良對眩暈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但對于其是否是眩暈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意見并不一致;而且許多國內文獻報道中,多采用超聲來評價椎動脈發育不良,但超聲的評價與操作者的個人經驗有很大關系,不能很好的判定椎動脈的管徑。而 DSA 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因此本文通過 DSA 這一方法來測定椎動脈管徑的大小,進一步明確椎動脈發育不良與眩暈的關系,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3 例,經過臨床、視頻眼震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TCD、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確診為眩暈的患者,其中女14例,男19例,平均年齡是(53.55±11.67)歲。對照組27例,其中女17例,男10例,平均年齡是55.3±11.91歲; 兩組在性別,年齡,職業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從血管造影室歷年統計資料中調取2011 年1 月~2016 年1月所有行 DSA檢查的患者的資料,通過篩查,選取符合本研究眩暈診斷標準的眩暈組患者有33 例,對照組病人27 例,然后采用e-film 2.1 版本軟件在XP 系統下測量所選病例椎動脈的直徑,測量時采用正位片。顱內段椎動脈的測量以兩側椎動脈匯合處為原點,每隔5 mm測量1次,共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因椎動脈發育不良的診斷標準并不統一,本研究根據文獻資料以及測量時所采用的測量方法,采用兩側椎動脈直徑差異≥1 mm[6]為椎動脈發育不良。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顱內椎動脈直徑測量值情況 眩暈組患者右側椎動脈直徑為(3.12±0.54)mm,左側椎動脈直徑為(2.93±0.71)mm;非眩暈患者右側椎動脈直徑為(3.10±0.68)mm,左側椎動脈直徑為(2.89±0.67)mm,兩組相比顱內段椎動脈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兩側椎動脈直徑差比較情況 非眩暈組27例患者,9例患者的兩側椎動脈直徑差≥1 mm,約占33.33%;眩暈組33例患者,10例患者的兩側椎動脈直徑差≥1 mm,約占30.3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綜上表結果所示,接受調查的60例患者中,發生眩暈的患者和沒有發生眩暈的患者的椎動脈發育情況無顯著差異。
3 討論
眩暈是很多患者最為苦惱的疾病臨床表現之一,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中有1/4的人會出現眩暈的癥狀[4]。而引起眩暈的病因有很多,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梅尼埃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梗死、腦出血以及心源性原因等,都有可能影響前庭功能而導致眩暈的發生,其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常見的原因之一,臨床上目前認為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暈發病機制主要有:①腦血流動力學的改變;②微小動脈血栓的形成;③頸椎??;④腦血管痙攣等[5]。但是椎動脈管徑的大小以及形態學的改變是否與前庭功能異常有關,還不是很確定。
一般認為兩側椎動脈直徑大小差異明顯,就存在椎動脈發育不良,國內外對于椎動脈發育不良的定義標準至今仍未達成統一。Ergun 等[6]回顧研究了254 例行全腦血管造影患者椎動脈直徑的差異,其復習文獻發現椎動脈發育不良采用了不同的診斷標準(兩側椎動脈直徑差異≥0.3 mm、≥0.8 mm、≥1mm 以及兩個椎動脈直徑比>1.4),其研究發現采用兩側椎動脈直徑差異≥0.8 mm 或≥1 mm的檢測結果是一致的(76.10%)。根據文獻資料以及測及測量時所采用的測量工具與方法,本研究采用其標準定義椎動脈優勢本研究采用兩側椎動脈直徑差異≥1 mm,判定為椎動脈發育不良。
眩暈是否與椎動脈發育不良有關系,國內外各種說法不一。而椎動脈發育不良的的測量及評價,可通過超聲、螺旋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 DSA 等測量其直徑大小,觀察其形態學改變、迂曲程度,了解雙側是否對稱以及其起源和匯合點的情況。Chuang 等[7]則利用 MRA 研究顯示椎動脈發育不良作為一個局部血液動力學的消極因素,可阻礙前庭神經病患者該側血液供應,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Katsanos 等[2]則通過文獻回顧,認為椎動脈發育不良目前還不能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中風的危險因素,新的證據表明椎動脈發育不良可能導致后循環缺血性事件,特別是與其他風險因素共存時。Thierfelder 等[8]研究認為椎動脈發育不良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異,可能會導致一個小腦后下動脈支配區相對灌注不足。國內羅春霞等[3]利用 DSA 技術評估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患者的血管結構,發現缺血性眩暈的患者中椎動脈發育不良者遠高于正常人群的比例,所以其認為椎動脈發育不良可能是造成椎基底動脈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上述文獻可以看出,椎動脈發育不良是否是引起眩暈的獨立危險因素沒有明確的說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眩暈組與非眩暈組的椎動脈直徑均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椎動脈發育不良并不是引起眩暈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雖屬于小樣本研究,在所選取有限的病例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椎動脈發育不良與眩暈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弈棋.椎動脈優勢與后循環梗死的關系[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 45(7):490-497.
[2]Katsanos AH,Kosmidou M,Kyritsis AP,et al.Is vertebral artery hyperplasia a predisposing factor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schemic events.A comprehensive review [J].EurNeurol,2013,70(1-2):78-83.
[3]羅春霞,遲路湘,史樹貴,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評估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的血管結構[J].中國臨床康復,2005,7(9):103-105.
[4]劉暢,劉大新,丁雷,等.眩暈疾病的發病率與患病特征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10(48):862-864.
[5]Sao T,Tominaga S,Sakami M.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logical asymptomatic vertigo and the vertehrobasilar system as reveal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J].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2000,62(2):63-67.
[6]Ergun O,Gunes Tatar I,Birgi E,et al.Evalu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hyperplasia and variations in the origin:angiographic study in 254 patients[J].Folia Morphol(Wares),2015,9(14):33-37.
[7]Chuang YM,Chern CM,Liao WH,et al.Contribution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asymmetry to vestibular neuropathy[J].J Neural Neurosurgery Psychiatry,2011,82(7):823-825.
[8]Thierfelder KM,Baumann AB,Sommer WH,et al.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frequency and effect on cerebella blood flow characteristics[J].Stroke,2014,45(5):1363-1368.
編輯/錢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