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梅

摘要:目的 探究B超在肝硬化中門靜脈管徑大小及血流變化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將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0例肝硬化患者作為觀察組,并將同期在我院行常規體檢的3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對這兩組的肝臟輪廓、肝實質光點以及脾臟大小等進行B超檢測,比較其門靜脈管徑大小及血流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門靜脈管徑明顯大于正常對照組(P<0.05),其血液流速則呈現為明顯的變緩趨勢(P<0.05),統計學有意義。對肝硬化患者給予B超檢測,發現有19例肝臟輪廓呈現出鋸齒狀變化,18例出現肝實質光點增粗,20例存在膽囊壁厚度增加現象,另外出現脾臟腫大的為22例,存在明顯腹水癥狀的為14例。結論 對肝硬化患者給予B超檢測,能夠明確門靜脈管徑大小以及血流變化情況,其能夠作為肝硬化的重要診斷指標,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肝硬化;B超檢測;門靜脈管徑;血流變化;診斷價值
作為臨床中一種極為常見的肝臟疾病,肝硬化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發病因素復雜多樣,乙型肝炎、慢性遺傳中毒等會引發肝細胞壞死,進而使肝臟纖維組織出現增生,其對肝臟以及血管具有一定的損害作用,患者多表現為消瘦、下肢水腫、貧血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1],因此對患者給予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探究B超診斷肝硬化的臨床價值,對我院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名健康體檢者進行綜合分析,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0例肝硬化患者作為觀察組,并將同期在我院行常規體檢的3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31~72歲,平均年齡為(43.5±4.3)歲,平均體重為(43.5±17.3)kg,平均身高為(161.2±32.4)cm;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在30~70歲,平均年齡為(43.3±3.4)歲,平均體重為(42.9±17.8)kg,平均身高為(160.7±31.2)cm。研究經過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并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觀察組與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差異不大,符合統計學分析的標準。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DW-3101A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由徐州市大為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提供,探頭頻率為2~4 MHz。檢測前8 h禁食。指導受檢者保持仰臥位,于右肋緣下置入探頭對肋間進行掃查,于肝左靜脈、中靜脈3cm左右置入取樣容劑[2],降低下腔靜脈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取樣線與肝靜脈夾角要<60°,指導受試者短暫憋氣3~5個心動周期,并做好相應地記錄。然后對肝靜脈血流動力進行檢測。于肝外表面5 mm左右處對肝靜脈內徑進行測量,門靜脈內徑與血流速度檢測一般于門靜脈主干右肋斜切第一肝門位置,檢測需在平靜呼吸末屏氣時實施,以降低呼吸對檢測結果的影響[3]。
1.3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肝臟輪廓、肝實質光點以及脾臟大小等進行B超檢測,比較其門靜脈管徑大小及血流變化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做出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門靜脈管徑大小及血流變化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門靜脈管徑明顯大于正常對照組(P<0.05),其血液流速則呈現為明顯的變緩趨勢(P<0.05),統計學有意義,見表1。
2.2肝硬化患者超聲顯像結果 通過B超檢測,可以發現有19例肝臟輪廓呈現出鋸齒狀變化,18例出現肝實質光點增粗,20例存在膽囊壁厚度增加現象,另外出現脾臟腫大的為22例,存在明顯腹水癥狀的為14例。
3討論
目前,臨床中對肝硬化的診斷與治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發病早期還具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一般無明顯的癥狀表現,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診斷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甚至延誤治療時機。晚期肝硬化患者多伴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引起了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據有關研究表明,門靜脈管徑與血流動力學能夠作為肝硬化的重要診斷指標,本次研究中采用B超對健康人及肝硬化患者的門靜脈管徑及血流動力學進行了比較研究,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門靜脈管徑明顯大于正常對照組(P<0.05),其血液流速則呈現為明顯的變緩趨勢(P<0.05),統計學有意義。肝硬化患者之所以出現門靜脈管徑增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患者肝臟內部大量纖維組織及假小葉壓迫作用造成的,肝臟內部的循環障礙會增加門靜脈阻力,進而導致門靜脈管徑增大、血流速度降低[4]。本次研究對30例肝硬化患者進行超聲檢測,可以發現有患者均伴隨不同程度的肝臟輪廓鋸齒狀變化、肝實質光點增粗以及膽囊壁厚度增加等現象,這些均為早期肝硬化的主要特征。超聲檢測肝硬化對二維指標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在彩色多普勒技術的支持下,門靜脈、肝靜脈血管管徑變化與血流動力學變化能夠得到明顯的體現,對于肝硬化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5]。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具有再生性,其病情變化具有復雜性、緩慢性等特點,在采用B超檢測的同時,也需要采用其他檢測方法,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使患者能夠得到有效治療,及早控制病情[6-10]。
綜上所述,對肝硬化患者給予B超檢測,能夠獲得門靜脈管徑大小及血流變化重要指標,為肝硬化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值得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常彤.B超預測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價值[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16):2438-2439.
[2]李銳,王守彪.非乙醇性脂肪肝病人肝、門靜脈及血流頻譜超聲檢測[J].齊魯醫學雜志,2008,23(03):265-266.
[3]殷小平,李彩英,田笑,等.肝內肝門靜脈解剖及變異的多層螺旋CT成像分析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09, 27(06):698-700.
[4]王莉,裘云慶.核素肝門靜脈血流顯像對肝硬化診斷及預后判斷的臨床意義[J].肝臟,2016,21(04).
[5]魏秉秀.奧曲肽聯合勃樂斯治療肝硬化腹水40例療效觀察 [J].醫學信息,2016,(1) .
[6]宇雪豹.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慢性肝病患者的診斷意義分析 [J].醫學信息, 2014,(39) .
[7]朱正心.B超檢測肝中靜脈內徑對肝硬化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4).
[8]陸軍.B超檢測肝中靜脈內徑對肝硬化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 24(2):1172-1173.
[9]薛從艷.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B超影像結果分析[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5,22(12):34-36.
[10]刁建新, 馬文校, 代歡,等. B超檢測對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診斷的價值[J]. 廣東醫學, 2014, 35(22):3453-3455.
編輯/李樺